金管局再次提出警告,以家庭負債比率及經常帳兩個數據,引伸經濟過熱,尤以家庭負債比率升破○二年歷史高位最為嚇人。金管局要求銀行防範信貸風險是份內責任,需要提供系統性易明的經濟指標,更勝於想以數據出口術招數,達到調整市場預期的效果。
家庭負債比率升至六成一,由於樓價早已升破歷史新高,所以水漲船高沒甚麼稀奇,政府要求置業者量力而為,已成老生常談。與歷史數據比較沒有太大意義,○二年香港經濟低迷,通縮兼失業率高企,家庭收入下降及負債比率上升是環境使然;現下香港全民就業,通脹居高不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量寬不絕,樓價升幅更遠遠跑贏薪資增長,境況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造成家庭負債比率上升的重要部分是私人負債,成因頗複雜,簡而言之,樓價上升引發的財富效應是其一,通脹飆升變相銀紙貶值是其二,其他如最低工資、物業加按、私貸息低、消費主義等不一而足。看金管局提供的圖表,的確近年升幅顯著,信用卡墊款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五點二,其他私人信貸更升至百分之十點四,較十年前佔比升了接近一倍。
私貸暴增是供應製造需求的現象,私人財務機構宣傳廣告舉目皆是,不少信用卡結餘轉換成私貸,而利息成本低企,使銀行亦爭相以低息搶奪私貸市場。此時金管局要求銀行嚴控信貸風險,但銀行既有風險管理措施,怎會有生意不去做、不去搶?借貸成本低,生活壓力大兼錢銀去路多,銀行谷貸之下,亦難教市民慎借。
無論按揭或私貸市場,最大的風險莫過於利率回升,可是這非港府可控制,亦非眼前之急。因為香港深受通脹蹂躪之際,偏偏美國和日本為擁抱通脹努力印鈔,連歐洲央行亦懼通縮多於通脹,擺出存款罰息作籌碼姿態。現時全球通脹似有實無,惟香港持續受人民幣升值推升物價影響,何時加息難以預卜。何況市民生活開支有增無減,愈乏多餘錢財可理?
港府官員多番叫市民買樓、買股要量力而為,但股、樓仍反覆向上,令有需求市民愈是齋睇愈無機會,難免認定官言不可信。此番金管局亦叫市民審慎理財,但搬出所謂經常帳結餘下降預示經濟過熱訊號,與市民的通脹民生有認知距離,市民看懂自己的錢包,多於看懂經濟變幻。
事情癥結絕非銀行信貸過寬,涉及諸多深層次問題,加上本港發展模式長期扭曲,經濟結構不可持續凸顯,成金融風險的本源。當局無能力理順市場扭曲,想以數據靠嚇解決問題,無異不搭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