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日積極增加土地供應,試圖為樓市降溫。早前推出的招標土地亦已經增加了地積比率,筆者認同方向正確。香港面積只有約一千平方公里,人口卻多於七百萬,低密度發展模式根本不適用。過去十年城規會不斷把地積比率降低,直接減少了住宅供應量,經濟好轉時便會造成樓價狂升的困局。
住宅供應可分兩個層面,一是地塊的供應,二是土地的地積比率。土地供應不能增多,把地積比率增加亦可加大住宅單位供應量,若土地供應可同時上升,則事半功倍。
市民應該理解香港地少人多,高密度的居住環境無可避免。香港公共交通網絡完善,鐵路系統快捷可靠,令市區與新界的樓價差距漸漸縮窄。市民不能負擔市區樓價,就算搬到新界居住亦不能節省太多。在其他歐美國家則不同,不住市區可搬到偏遠地區居住,樓價可便宜一大截。因此外國的居民有權選擇居於市區的昂貴多層公寓,密度甚高但生活便利,或搬進便宜得多的郊區平房,密度低並地方寬敞、環境綠化,香港市民可無這些選擇的福氣。
有評論指提高地積比率有損地價,會影響庫房收入,這是一個誤解。舉例說,一塊土地面積五萬方呎,地積比率一倍的話,可建多幢獨立屋,樓面地價每方呎約一萬元,地盤價值約一億元。若把地積比率增加為五倍,則只可建分層住宅,樓面地價因此而下調至五千元一方呎,總地價卻因地積比率增加而不跌反升,可值二億五千萬元,庫房收入因此增加。
特首提出改善港人居住環境,增加人均居住面積,意願十分良好,但在土地供應不足下,不大幅增加地積比率難以達到目的。
規劃署常以基建設施不足而拒絕增加地積比率,但基建本應是為社區服務,如有需要,為甚麼不增加基建的服務能力?不投資為基建增容量而放棄寶貴的土地發展資源,實屬不智。另一方面,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亦應尋求解決方案。新界東北發展區為新市鎮式的大規模發展,可供應大量住宅用地,宜盡快上馬,同時須重新審視地積比率可否進一步提升,令「地」盡其用。與地主合作發展的可行性亦應重新考慮,減少計劃的阻力。
香港郊野公園總面積超過四萬三千公頃,受法例保護不能用作發展用途。郊野公園面積佔香港總面積約四成,相信世界少有國家或地區會把四成土地做公園。筆者認為可考慮重新審視郊野公園的範圍,看看有哪些地塊可作發展用途。當然,修改郊野公園界限須修訂法例,勢必引起部分熱愛郊野的市民反對。
政府推出多招後,樓市漸見冷卻,但增加土地是長遠政策,不應因樓市一時低迷而輕易放棄或改變。
陳超國
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擁有二十多年資深專業地產服務策劃經驗,為行內公認經驗豐富的專家。陳氏亦為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資深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資深會員、英國仲裁學會會員及香港政府註冊產業測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