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樓復甦 威力勝股

有美國樓價指數之父稱號的標普/Case-Shiller樓價指數聯合始創人之一凱斯(Karl Case)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形容,美國樓市已明顯轉變,買家入市意欲增,由四年前的「逆風」轉為「順風」,從生產、現屋銷售量及樓價等因素反映出市場對住宅殷切需求,相信樓價較股價更有效化為經濟增長催化劑,惟樓市仍存在不明確因素。

美國樓市在○九年初及一一年出現的「疑似見底」的憧憬皆見落空下,經歷過48個月的樓市蕭條,凱斯終於變得樂觀:「很明顯樓價會順流而上,不是逆流而下。」

他有份創立的S&P Case-Shiller二十大城市樓價指數,研究該國包括紐約、波士頓、華盛頓等20個國際大都會房地產市場,整體數字在一二年三月見底,一月按年漲8.1%,是為○六年六月以來最大升幅,而在十二月唯一跌價的紐約一月亦微升0.6%凱斯認為與紐約人於一月獲發巨額花紅有關,領升的鳳凰城增幅更達23%。

樓價受預期影響大

磚頭如今不再以海嘯價傾銷,單看去年美樓市值就激增1.4萬億美元,有效改善負資產,拖欠按揭貸款及取消抵押品的贖回權個案亦見減低,更加強入市信心,而在經濟好轉、薪金提升下,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協會(NAR)公布二月整體現屋銷售量連續20個月錄得按年增長達10.2%,按比例相當於全年銷售498萬間,自○九年十一月新高,同期失業率回落至7.7%。凱斯說,受惠於樓市氣氛改善,估計今年美國消費會增加800億美元。

他說:「(影響美樓)其中一個很大因素是預期!我們早前於4個城市收集了5,000份買家問卷,發現他們對樓市的態度出現了真正的變化!」。他解釋投資者想趁低息環境下入市,但賣家卻認為樓價處升軌而無意脫手,在投資態度好轉的大前提下,即使聯儲局加息亦未必會阻礙經濟復甦。

爆泡餘悸阻慢復甦

不過,市場仍可能因不明朗因素拖累復甦步伐,凱斯認為住宅建築行業只會以超慢速回暖。美國在九○至○七年間的年均新屋動工量達150萬伙,但自金融海嘯後卻長期處於100萬伙以下,至一一年更縮至58.4萬伙,即使新屋動工量在二月回升至91.7萬伙,仍大幅低於○六年227萬伙的高位;另一邊廂,住屋庫存亦處在長期新低,房屋總庫存在二月底回升9.6%至194萬伙,按當時售樓速度計只夠供應4.7個月,較一月時自○五年五月以來的低位─4.3個月僅輕微反彈。

他相信目前最大的憂慮是高樓價地區投資者在泡沫爆破後變得謹慎,當他們交易不像從前般迫切,不但錯過買賣時機,同時可能演化成復甦最大路障,「投資者比5年前變得審慎多了。」

本報記者 何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