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表現似霧迷離

中國首季外貿表現,可以用極端波動來形容。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三月份出口按年增長百分之十,二月份增百分之二十一點八,一月份則增百分之二十五;三月份進口按年增長百分之十四點一,二月份跌百分之十五點二,一月份則增百分之二十八點八。由於上兩次均與外界預期有很大出入,完全「估你唔到」,在看完最新數據後,市場普遍的反應是終於回復正常了,真是可圈可點。

所謂回復正常,背後有兩層意義。首先,由於進出口未有再出現遠超預期的升跌幅,數據屬於比較現實,雖然與預期仍有距離,但總算與實體經濟相匹配。其次,進一步凸顯今年首兩個月的外貿數據,確實異乎尋常,出口非常強勁之餘,進口又呈現大上大落,不知道怎樣解釋。造成數據異常的真正原因是甚麼,現在仍然眾說紛紜,沒有一致公認的答案。

市場一般認為農曆新年這個季節性因素,是造成數據異常的原因,可是如果說要在長假期前趕出口,似乎很難解釋何以連續兩個月均遠超預期;在進口方面,由一月的勁升到二月的急跌,也很難單以季節性因素解釋。因此不少人深信,數據明顯有造假或報大數之嫌,尤其在出口方面。有國際媒體更加指出,內地海關統計對香港的出口金額,遠多於香港海關計算從內地進口的金額,由此推斷有企業透過報大出口額,把境外資金以貿易為名轉移到內地。

不過,內地海關官員,對外界的疑問只是舊調重彈,說所有出口統計均有報關單據為證,又或是企業負責人誤填出口目的地為香港,實際只是轉口,以致中港兩地海關用不同方法統計,造成偏差等,沒有給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釋。

由於進出口具體數據存在很多不確定之處,難以準確判斷實況,相對可作比較的,反而是不同出口目的地、不同類型企業及不同貨物之間的相對表現,用來一窺經濟全貌。中國對美國及東盟出口穩定增長,對歐盟及日本出口則下滑,反映外貿復甦不平衡,變數仍多。外商投資企業佔外貿比重持續回落,可印證外商投資環境仍未樂觀,生產線外移的趨勢持續。此外,原材料進口顯著下滑,是否代表內需動力有限,值得關注,這與三月份通脹回落反映內需並不特別強,是一脈相承的。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經濟就算正在復甦,也只屬弱勢。可是,當局想制訂應變措施支持外貿及經濟增長,卻很難憑外貿數據作準,因為水分太多,隨時有被誤導之虞。如要充分掌握實況,恐怕真的要用非常規方法,例如實地到碼頭視察有幾多庫存積壓、觀察外貿企業實際用電量、工人開工狀況等,實在相當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