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連險佣金透明化勢不可擋

在金融海嘯後,監管當局才懂得亡羊補牢,保障投資者成為重要課題,金融機構銷售投資產品要講明風險,要交代背後利益,成為監管慣例。這股風潮亦吹到保險業,市場傳出當局將發指引,要求銷售「投資相連壽險」的銀行及保險中介,披露收取多少佣金,據悉惹來業界很大反響。其實,佣金和收費透明化是大勢所趨,與其抗拒,不如從善如流更明智。

投資者需要知道金融機構或中介人收取多少佣金,是相當重要的,顯而易見的理由有兩個。首先,銷售人員會否為了賺取更高佣金,而推介並非最適合的產品,甚至誤導呢?可能性絕對存在。當年雷曼迷債大行其道,還賣給並不合適的投資者,最後爆出大鑊,背後正是佣金作怪。再以投資相連壽險為例,由於要揀選基金,中介人給予的意見十分重要,能得知佣金多少,便有多一個指標給投保人參考。

其次,羊毛出在羊身上。銷售人員賺取的佣金,最終必定是由投資者埋單,變相蠶食投入的資金,影響回報。如果佣金是一次過收取,不論是直接扣除,抑或由金融機構給予回佣再計入行政費用,初始投入的資金將會縮水;如果是在每次交易或供款時分期收取,影響則更大。長年期投資的創富能力主要來自收益滾存的「複利效應」,每次扣起少少,小數怕長計,長期回報將少了一截,正是強積金收費偏高而經常被詬病的原因,具投資性的保險亦然。

當然,要銷售人員把一切攤在陽光下,肯定不會人人願意,有反對意見更質疑賣件衫、賣架車也不會要求營業員披露收取多少佣金,為何對金融保險業特別嚴苛?其實,兩者性質根本不同,如果是賣件衫或賣架車,產品一目了然,可自行貨比貨;金融產品則不同,尤其是結構較複雜的,例如投資相連壽險,並非人人明白,需要銷售人員講解及協助,更有必要講清楚背後的利益。

事實上,佣金或收費透明化是大勢所趨,以保障投資者及金融消費者。好像信用卡及私人貸款要講明實際利率而非平息,強積金供應商收費要公開,保險業很難有例外。這些例子都有一個共通點,如果不清楚收費結構,隨時令人大失預算,在保險方面尤其重要,因為保險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身故或意外補償,如與預期出現偏差,便會變成保障不足,失去應有功能。

銷售金融產品或投資相連的保險,收佣金作報酬無可厚非,要求銷售人員披露得益,則可保障投資者,兩者無矛盾,毋須抗拒。反而監管當局很多繁文縟節,效用卻成疑,大量風險確認文件,與其說是保障投資者,不如說是出事時作為推卸責任的擋箭牌,倒不如實事求是,讓銷售更加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