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一語中的 中國深陷遠憂

美國聯儲局發表研究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將逐步放慢,在二○三○年前將降至百分之六點五左右。報告內容並非「做空中國」的陰謀版,中國經濟每年平均下降百分之○點一屬可負荷水平,內地一些分析甚至更悲觀。不過,聯儲局同時指,若不利因素疊加在一起,增長率有可能驟降至百分之一以下,中央須防範金融重大風險。

中國經濟減慢有迹可尋,聯儲局所列的兩大理由為生產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道理很簡單,即使不存在該兩因素,中國經歷三十多年經濟快速增長之後,由中等收入邁進高收入,增速亦會由快速轉中速,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均不能擺脫此一宿命。

最壞的情況恐怕是指一些重大金融事故,例如地方債和影子銀行爆煲,近年興起的理財產品,亦有美國次按產品影子,中國要逐一拆解但又不能操之過急,因為經濟正處於高速列車之上,驟然減速將令社會承受不了;中國如何化危為安,將是領導人未來的重大考驗。

人口老化伴隨着生產率下降,中國「世界工廠」遲早要讓位,產業升級及促進內需亦已喊了多年,進程依然緩慢。不久前,總理李克強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他沒有明言升級路徑,但在出口不可恃、內需未成形的時期,依靠的仍是固定資產投資這不二法門,近期祭出「新型城鎮化」為增長引擎,予人無限想像空間。然而,社會發展講求可持續性,不斷又拆又建並非正路。

中國經濟何時面臨轉角?二○二○年前就業人口轉負數,二○三○年六十歲以上人口將接近兩成半;到時中國預期已可超越美國,成為GDP第一大國,人民幣料可完成國際化,沒有水晶球預測亦相去不遠。

歷史可以為鑑,日本早已面對少子化和人口老化問題,歐洲開始受相同問題困擾,老齡化的自然結果是儲蓄率升高,推動內需舉步維艱,中國不及早綢繆的話,將會步日本和歐洲後塵。

中國盲目追求指標向來為人詬病,惟十八大提出,到二○二○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較二○一○年翻一番,意味每年平均要保持GDP百分之七的增速,未來幾年這仍是「簡單任務」。不過,在進入人均GDP增至一萬二千美元的高收入國家行列之前,中國或要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要破解減速甚至停滯的樽頸。

中國去年放棄「保八」,意味未來目標是重質不重量,但要扭轉多年的思想桎梏不易。均衡的GDP包括呼吸潔淨的空氣、安心飲食、保障醫療住房。聯儲局報告亦強調,中國加強教育投入或可彌補經濟放緩衝擊,但若民生不改革,富人及精英外流,資本和技術將成淨輸出國,加強教育恐變空忙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