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圍牛氣沖天之下,恒指也有反彈,但力度只是一般,部分原因可能是和富時更換股份,壓低一批中資金融股有關。不過,正如昨日所講,正在部署將中國及香港比重下調,也不理後市港股會被追落後,難得有反彈便繼續換股。
沽貨的對象,主要是本地資產概念股、內險股及個別二線內房股。本地地產股比例一向已偏低,自己也覺得無謂再減,可是一些二三線冷門股買入時候的理據,主要是手上個別地產項目值錢,在樓市開始冰封,向下風險增加的情況下,這些冷門股票突圍希望大減,倒不如套現另作打算。
內險股在早一輪A股段段快放的日子曾經充當箭頭,隨着A股回復利物浦本色,本身營運又未見突出,不似會跑贏大市。至於內房股依然是自己比較鍾愛的中資股類別,可是今次低潮可能較嚴重,一旦銷情大幅放緩,執行較差的三四線公司有機會周轉出現問題,所以就算死守,也只宜轉入藍籌龍頭。
入市的目標則是東南亞市場的ETFs,要熟習當地的公司實在要一段時間,不過認定大方向是上的話,先以ETFs進駐可以加快行軍的速度。
概念很簡單:水向低流,當地物價以及工資水平比中國低,最重要是政策是歡迎外來投資,和中國嘗試控制泡沫,愈管愈多兼愈嚴的手法大有分別,落注時不用猜測政府的心意,單是這一點已值得貴幾倍PE。
中國是用心良苦,擔心一旦失控,會變成另一個日本,所以寧願用盡一切方法,也要防止泡沫過分膨脹,尤其是在近年瘋狂QE之下,但這種政策方向執行出來的結果,有時候未免令投資者覺得無所適從,索性放棄,例如一間外資真金白銀買完地,第二日就一大堆調控措施出籠,人家會有甚麼感受。長線中國可能是正確,但短期而言,追逐泡沫轉戰東南亞,會是投機者合理的選擇。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