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茶涼,是金錢圈內的常態。團購網Groupon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梅森(Andrew Mason),上周初被董事會炒魷。消息傳出後,各界對他一沉百踩,有說是管理不力,亦有說他是騎呢CEO。此刻有誰還記得他統領團購市場的成就,以及曾被雜誌封為「下一個網絡寵兒」。
Groupon在二○○八年成立,前身為ThePoint.com,梅森認為透過某些議題可集合網民力量,其後發展成團購服務。他成功開創新的業務模式,短短兩年間,從一間寂寂無聞的公司,打造成每年銷售突破10億美元的企業,為近年增速最快的IT公司,足以令人驚訝。
更驚訝的是二○一○年底,Google提出以60億美元收購,竟然被拒絕。創業公司被開出如此吸引的offer,怎能拒絕呢?誰知一年後,Groupon以市值131億美元上市,其後一度衝上200億美元。
因行業入場門檻低,競爭大,單在美國本土同類公司高峰期多達500家,梅森領導下的Groupon能一直保持龍頭優勢,而最大對手Living Social還在垂死掙扎,剛剛四出撲水完成1億美元融資,其他山寨公司更早已銷聲匿迹。
雖說Groupon業績差,其實收入一直保持增長。以連同解僱梅森消息一併公布的去年第四季業績為例,營收增長30%,只是未達分析師預期,在華爾街等同死罪。
梅森另一死罪是一直無法保持盈利,經常處於虧損狀態。不過,問題出自團購業務的根本性結構。Groupon的收入增長,全是靠銷售成本所換取,毛利有限。美國硅谷向來講求科技創新,但Groupon所做的只是藉互聯網集合同一訴求網民,算不上驚天動地式創新,硅谷人十分鄙視這類靠商業銷售的業務模式。
梅森也看到公司的問題,過去數個季度進行業務轉型。截至上季,每日優惠的傳統團購業務收入逐漸減少,超過一半的收入來自長期提供的本地商戶優惠訊息的「Deal Bank」服務,從服務優惠轉向實物折扣。
只可惜未曾落實轉型,這位騎呢CEO就被辭退。艾雲不是為他平反,只是對華爾街那種短視目光感到失望,或許接任的那位正是「行運醫生醫病尾」,順勢將Groupon帶回正軌。
艾雲
在財經界打滾多年後,毅然投身資訊科技行業,成為i世代,絕非為趕潮流,而是深信資訊科技對經濟帶來革命性改變,對行業動態、新產品及技術趨勢特別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