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辣招一出 隨時拖累上車客

港府上周五以雷霆萬鈞之勢,再度推出壓抑樓市熱浪的新辣招,將住宅物業交易印花稅全面提高一倍,金管局又要求銀行提高對按揭客戶的壓力測試基準,希望藉此減低某些買家群組的需求,紓緩樓市供求失衡情況。

正如以往每次港府推出多輪新辣招,初期樓市交投均會顯著萎縮,樓價亦會作出一定調整,但經過一段適應期之後,樓市升勢基本上並無改變,且有愈升愈烈的趨向,令港府官員面目非常無光。

至於這次推出新辣招能否改變以往「有頭威冇尾陣」的宿命,仍有待觀察,不過從港府官員近日發表的言論估計,若果今次推出的新招收效不顯著,港府必會將辣招的「辛辣」程度提高,用推高置業成本的手段逼準買家離場,這種思維以及政策取向,令人深以為憂。

本港物業市場過去幾年「顛處未處癲」,一方面是港府在土地供應上青黃不接的後遺症,歐美發達國家在金融海嘯及債務危機後,競相推出規模一個比一個大的量化寬鬆措施,令資金氾濫情況極其嚴重,更使本港樓市「高燒」難退。

正如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出,發達國家央行推出量化寬鬆措施,規模之大,時間之久,是前所未見的,對本港樓市的扭曲,亦是有目共睹。根據以往經驗,用增加印花稅及交易成本等招數,或者限制銀行按揭成數,只能將需求壓制於一時,或只可減少金融機構承受按揭貸款變壞的風險,但對於平衡樓市供求失衡的作用其實相當有限。

港府與其一面倒繼續在壓制需求方面動腦筋,不如花更多精力構思如何有效增加住宅供應,例如容許正在興建的物業樓花更早推出市場發售,令港人盡早擁有一個住宅單位的業權,減少其擔心樓價不斷攀升,將來更無力置業的憂慮。此外,亦可研究加快推出剩餘居屋,增加居屋轉售的靈活性,令這類上車盤物業盡早在市場放售,滿足市場對基本住屋的龐大需求。

港府以往在計算每年的住屋需求時,是以每年約二萬至三萬個單位做基準,到底這個基準是否適合目前的情況,是否嚴重低估,有必要適時作出檢討,否則繼續閉門造車,官有官做,民有民怨,只會造成社會更多不穩定。

值得留意的是,在新辣招下,即使樓價在二百萬元或以下的印花稅由原來的一百元大幅提高至三萬元,以增幅計是最驚人,但相對其他等級價值的物業,依然是印花稅比率最低的類別,醒目資金可能更多地流向細價上車盤。如果上述估計不幸言中,港府的新措施可說是另一次自找麻煩的例證,令首次置業人士買樓變得愈來愈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