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走進一家零售店,都不難發現產品標籤幾乎被「中國製造」所淹沒,但在這個「本地製造」式微之時,卻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香港製造」打響旗號的本地服裝品牌L plus H Fashion Ltd,包辦設計、生產、零售及出口業務,其中出口產品佔總生意額達九成,餘下則為本地零售產品。面對沒落中的出口製造業,企業如何迎難而上?
香港素來為知名轉口地,反而本地生產的出口產品數字卻寥寥可數。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以去年十一月的出口數據為例,經港轉口的產品總額為3,026.49億元,本港產品出口總額僅51.58億元。
L plus H執行董事及科技總監吳秉堅(Arkin)表示,香港於上世紀中葉正值經濟起飛,紡織及製衣業蓬勃,但現時本地工廠式微,過去十幾年,內地提供大量勞動力資源,廠房亦因而往北遷移。「昔日歐洲及日本以時裝生產聞名,但因沒有年輕人入行,原地生產已少之又少。本地製造業亦式微,不少大品牌的生產及產銷地均為內地,故我們希望重振本港製造業,並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及項目延續性。」
「Made in Hong Kong」(香港製造)的頭銜之所以如此吃香,某程度上是基於消費者對「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的產品存有懷疑,故即使本地產品的出口額較低,對其業務亦未有太大打擊。
他指,「L plus H的業務包括本地零售,亦同時為歐美知名時裝品牌生產針織時裝。『香港製造』的優質標誌在市場上是信心保證,加上內地為主要的出口市場,配合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免進口關稅的優惠,成為本地生產商的一大優勢。」
但與內地及其他新興市場相比,本港無論在租金、員工薪酬等成本上亦相對較高,Arkin指,本地工人薪金較內地貴三成左右,故L plus H要維持出口競爭,必須經營較為高檔的產品。「創立品牌的首三年為最艱難的時刻,當時我們未有實質表現,生產成本亦高,基本上尤如『燒錢』。初時客人多先給你『細單』試試水準,後來發現產品的品質及價錢不錯,自然會再找你合作。現時業務已達收支平衡,我們對前景亦甚樂觀。」
經營高檔服裝產品,生產成本較高,當中更以租金為甚。
現時L plus H位於屯門的廠房面積約18,000呎,平均呎租只需幾元左右,相對於其他地區,價格算低,但其位於中環零售店的租金則較高。
Arkin指,該廠房的生產毛利低,只有約兩成左右,剛好能抵銷成本。「品牌以針織產品為重心,它們一般需要繁複的工序,工人從一條線開始編織到縫合,所花工夫不少。另外,昔日主要的意大利原廠生產開始式微,導致行內競爭減少,變相增加發展機會。」
但面對幾近湮沒的本港製造業,Arkin亦表現出隱憂。他指,行業的員工年紀較大,必須思考如何吸引年輕人才入行。未來品牌會積極優化生產技術以減少人手操作。
出身於紡織業的Arkin,本身亦有於內地設廠,以他的經驗之談,「香港製造」贏的是人的態度。「○八年籌備之初,打算透過勞工處及職訓局招人培訓,卻意外聘得一班有經驗的行內人士應徵。他們都好奇,今時今日,為何仍有人願意在香港設廠?雖然他們較為年長,亦丟低手藝一段日子,但卻願意重新學習新的技術,他們做出來的產品精緻,工藝品質非年輕員工可及。」
Arkin笑稱,L plus H的管理層皆為「無糧董事」,品牌獲得的利潤,多撥作企業發展。
他們有三大經營原則,分別為不作取代、品質為本及社會目標,並為基層創造就業及上游機會。「中南集團於○八年時籌辦「綿德社會利益企業」(L plus H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推動旗下L plus H的社會事業。我們希望創立一盤可持續經營的事業,產品及服務需有持久的市場,故選擇與衣食住行有關的產品。公司以原設計生產(ODM)的形式運作,融入資源及軟件開發製造,為客人提供設計及材料,有別於一般廠房只負責生產的模式。L plus H亦會與本地設計師合作,推出「Love+Hope」自家品牌。憑着開發及製造樣辦的能力上,吸引設計師的青睞。」
品牌:L plus H Fashion Ltd
業務:針織服裝生產、設計及零售
出口地:世界各地,歐美為主
店舖:分別於屯門及中環設有廠房及零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