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民心目中,房屋問題絕對是重中之重,因此昨天發表的施政報告,用了大篇幅講房屋及土地供應。政府連番推出辣招壓抑置業需求,用意是叫人不要現在一窩蜂去搶,靜候未來土地供應增加,住宅落成量便會上升。不過,觀乎施政報告提出的措施,除了遠水難救近火之外,有無把握找到足夠土地增加房屋供應更是疑問,市場的即時反應已說明一切。
今次不像過去的施政報告,沒有提出每年具體的公私營房屋供應目標,只着墨在公屋及居屋等資助房屋的建屋量之上,例如未來五年興建七萬五千個公屋單位,再往後的五年則增至十萬個。政府不提私人住宅供應目標,似是不想過度干預私人市場,讓供應按市場需求自行調節,但同時亦有可能是對能否找到足夠的住宅用地有保留,因此索性不提任何整體目標。
綜觀短中長期土地供應,政府最有把握的應是官地及鐵路上蓋,對是否用來興建住宅及何時推出,有絕對控制權。可是這類用地實際不多,施政報告內提及三十六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二十六幅要到一六年才完成更改規劃;另有十三幅「綠化地帶」地皮,更要到一七年或更遲才完成更改規劃,兩者涉及的二萬多伙住宅,落成時間將更遲。
另一方面,有更多預計可供興建住宅的用地,何時能應市,並非政府可掌控。施政報告內提到規劃署在上一輪檢討工業用地後,認為有十六幅適宜改建住宅,部分更已完成更改規劃,預計可提供超過二萬個單位。不過,如土地是私人擁有,要看業主是否有興趣,更要經過漫長的補地價過程,又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至於發展新界東北及洪水橋、薄扶林及半山區解禁、移山填海等大計,目前更是十畫未有一撇,恐怕是幾代人的事,這水源更加遙遠。
還有一點令人疑惑,就是施政報告並沒有提及,政府現時究竟擁有多少可即時使用的住宅土地儲備,這反而是市民最關心和最想知道的。因為救近火必然要用近水,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增加供應,減少市民的焦慮,發展商也不排除為了貨如輪轉,因應政府的賣地進度加快賣樓花,達到增加供應的效果。
施政報告集中講長遠土地供應,少提更短期有何部署,將難以穩定樓市,更莫說引導市場預期,反而讓人懷疑政府手上是否已沒有彈藥。一系列短中長期措施,無疑看到政府很勤力尋找住宅用地,可惜沒有絕對把握,就算幸運地全部做到,土地供應顯然仍不足,單是未來十年要興建二十多萬個公屋及居屋單位,恐怕都未必夠地,又怎解決眼前的「樓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