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說的是香港經濟現時的處境。美國傳統基金會早前評估全球主要的各大小經濟體系,繼續推許本港為全球和亞洲最自由經濟體,是本港連續十九年獲得此項殊榮,領先於新加坡及澳洲等競爭對手。
這十九年間香港經歷極不平凡的轉變,經濟多次出現重大起伏,例如九七年的樓市泡沫、二千年科網泡沫爆破、○三年沙士肆虐幾乎令本港樓市及經濟崩潰、○八年美國爆發次按危機和雷曼兄弟倒閉,以至其後接踵而來的美國債務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都將香港經濟一次又一次推向牆角。因此,香港經濟至今仍保持高度的自由度,在海外人士眼中依然充滿活力,成果得來不易。
報告列舉香港的競爭優勢,包括具備高度競爭力的規管制度、有效率和具透明度的法律架構、充滿幹勁和具備高技能的勞動力,以及社會廉潔等多個範疇,此外,本港與內地經濟關係日趨緊密成熟,亦被視為優勢條件,這些都是港人耳熟能詳的致勝因素。
能夠被稱為高度自由的經濟體,當然是一項嘉許,可是這些榮譽到底可以吸引多少海外資金、人才、企業來港投資及從事經濟活動,將香港經濟推上更高的層階,卻無相關數據顯示兩者關係的強弱,畢竟企業的着眼點,永遠是將獲利機會擺在最前。
令人深以為憂的是,香港的競爭優勢並沒有因為長期高踞「自由榜」榜首而不斷進步,反而不少論者在不同場合皆指出,香港人的拚搏精神大不如前,創新和冒險精神今非昔比,本港競爭優勢正逐漸減少。
香港號稱最自由的經濟體,但實際可以擺上枱面的支柱產業,不外是金融、地產、零售、旅遊和物流等,但港府對於增強支柱產業的力度不足,支柱產業經營愈來愈不成氣候,物流業面對鄰近城市的價格和地利優勢挑戰,經營日見困難;旅遊業亦受限於接待能力無法銜接和景點不足的局限,無法大放異彩。
港府的經濟政策向來主張「大市場、小政府」,奉之為不可觸碰的圖騰。可是環顧四周,環繞香港的近鄰城市莫不大興土木,加強硬件和軟件的建設,可見公營部門絕非愈小愈好。外界經常用作與本港比較的新加坡,近年在發展高端產業及增強旅遊設施方面大有進展,其實是香港最好的借鑑。
當然,香港毋須與新加坡對着幹,凡事亦步亦趨,但必須有自知之明,明白本身的弱項和對方的強項,努力在基建投資、人才培訓及建立產業方面努力不懈,在這場經濟競爭力的馬拉松比賽中才可繼續走在前方,不會淪為吃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