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00388)將於明日公布一三至一五年最新三年戰略計劃,銳意打造為全方位產品服務的環球交易所。雖然港交所早前進行配股,機構投資者反應不俗,然而中央結算系統持股紀錄顯示,港交所首三名最高持股量中央結算系統參與者,持有港交所比例由一○年一月十一日62%,顯著下降至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配股前的50%,反映機構投資者對港交所由傳統股票交易所,「轉型」至集股票、定息、貨幣及商品業務一身的交易所態度審慎。
消息透露,近年港交所股東結構有不少變化,過去主要由機構投資者持有,高峰期料持有七至八成,近年比例卻有下跌趨勢,特別是海外基金及長線退休基金持股,估計長線機構投資者在港交所股價由150元漲至190元期間,減持很多;相反,中資券商及散戶持股比例增加,相信原因是近年愈來愈多中資經紀行在港開業,客戶主要為散戶,部分則為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以致中資券商持有港交所比例增加。
據中央結算系統持股紀錄,港交所首三名最高持股量的中央結算系統參與者,包括滙豐、渣打及花旗,持港交所比例由一○年一月十一日62%,降至去年十一月廿九日配股前的50%,在港交所配股後,三者持股比例在今年一月十一日僅52%。
雖然滙豐、渣打、花旗不是實益擁有港交所股份,只是代客託管,不排除當中有散戶,但相信客戶大部分為機構投資者。熟悉基金運作人士表示,海外投資者一般將股份放在本港大型託管商,滙豐為本港最大託管商之一,不少大型基金將股份交由其託管,因此即使有關數字不能「百分百」代表機構投資者持有港交所比例,中央結算系統持股紀錄也只計算放在中央結算系統的股份(佔九成多),但能反映一種趨勢。
中央結算系統持股紀錄同時顯示,中國銀行(香港)的港交所持股比例,由一○年一月十一日的3.5%,增至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的6%;中銀國際證券持股比例,也由一○年一月十一日的0.58%,增至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的1.15%;持有港交所100萬股或以下經紀行,一○年一月十一日有約380個,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增至逾410個,反映中小經紀行持有港交所同樣有所增加。
證券界表示,機構投資者持股有下跌趨勢,或反映未必全面看好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故事」,始終是高價收購,同時未悉何時可進軍內地及何時錄得回報,因此態度審慎。
回顧過去三年,雖然港交所成功推出多個項目,然而成本顯著增加,收入增速卻追不上。業界認為,雖然國際化屬大勢所趨,但港交所核心業務如本港現貨及新股業務是不可忽視,近期港交所股價上漲,是因股市成交反彈及新股回暖。
完成:
•數據中心推出
•完成加強結算風險管理
•推出人民幣產品如股票、ETF、窩輪等
•推出「金磚五國」指數期貨
•與上交所及深交所成立合資公司
•收購LME
•延長港股交易時間
未完成:
•證券無紙化
•人民幣股票發展緩慢
•連接內地平台及系統
•期指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