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息操控燒到 金管當眾出醜

瑞士聯合銀行因涉及大規模操控倫敦銀行同業拆息,遭美國、英國及瑞士監管機構共罰款過百億港元,寫下近代銀行史上一項新紀錄,但醜聞餘波未了,並且燒到香港。因為外國監管機構調查發現,瑞銀在提供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及區內其他參考利率的報價時,亦可能涉及不當行為,已把資料交給香港,無異於當眾摑了香港金管局一巴掌。

在今年中,倫敦拆息操控醜聞愈鬧愈大,違規細節曝光,市場開始擔心香港的銀行同業拆息會否同樣有被操控的可能。當時金管局非常淡定,多番表示兩地拆息報價做法不同,倫敦要報出真實的交易價,銀行便刻意報細數以免令人懷疑水緊;香港則是報出估計大銀行借入港元所需的利率,過往紀錄未見異常,加上銀行水浸令拆息低無可低,因此認定違規報數的「誘因」極低。

其實,金管局的解釋在邏輯上已自相矛盾,有無誘因與有無漏洞,完全是兩回事,如果像倫敦拆息一樣有漏洞存在,違規誘因多寡便只是時機問題。雖然瑞銀有否操控香港銀行同業拆息,仍要進一步調查,但以常理推斷,如果監管機構不是已掌握到相當的證據,並且有理由相信確實存在違規的可能性,又怎會大張旗鼓立案調查呢?

說來諷刺,在金管局還未接到外國的通報前,財資市場公會已經接受委託,並在十一月火速完成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的檢討報告。這次檢討的目的顯然不是調查有否違規,因為當局已認定沒有需要,所以只集中檢討拆息報價的運作機制。不過,檢討結果還是指出有許多不足之處,包括部分報價沒有真實交易支持、沒有員工操守準則、缺乏獨立監察管理等,建議未來要改善,間接承認漏洞存在。

更加可笑的是,瑞銀在二○○二至一○年間,是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的報價銀行之一,金管局竟然要外國監管機構提供資料,才知道瑞銀員工涉嫌違規,這裏反映了兩個可能性:其一,在倫敦拆息操控醜聞全面曝光後,金管局仍然沒有認真調查相關銀行在香港的操作情況;其二,金管局甚至連拆息市場的前線員工工作情況也可能不太了解,才會後知後覺。

香港銀行同業拆息不但影響銀行間的借貸成本,還影響着千千萬萬市民,近幾年以拆息為基準的樓按非常普遍,如果報價有問題,很多業主便會成為受害者。所以那份火速完成的檢討報告及優化拆息市場的建議,現已不合時宜,大可放埋一邊,等待調查瑞銀涉嫌違規的結果,屆時恐怕要再做一次全面檢討。金管局今次真的是在國際上當眾出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