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城投債是計時炸彈

○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中央推出「4萬億」經濟刺激,紓緩外圍經濟下滑對中國經濟帶來的衝擊。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上級政府的指令,紛成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向銀行體系進行大規模借貸。據審計署統計,截至一○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高達107,174億元(人民幣‧下同)。

為振經濟 容發債券

筆者多次提出,當中不少效率低的項目,根本未能產生足夠回報償還貸款,部分銀行的壞帳總額無可避免上升。有見及此,中央在一○年後,逐步收緊地方融資平台的貸款力度。但外圍經濟至今未明顯復甦,令中央再度擔心地方投資資金的流動性不足,拖累整體經濟增長。在避免壞帳上升及經濟放緩的大前提下,中央只好容許地方政府透過城市投資債券(下稱「城投債」)籌集資金,繼續推動地方經濟。

城投債發展初期,發債速度較慢,○八年全年僅發行13隻,總額為350億元,隨後數年,發債數量及金額急劇上升。雖然到一一年七月,受雲南城投債違約風波影響,城投債發行停滯,但數月後,經濟明顯減速,城投債發行又再提速,去年全年發債總額達4,257.4億元,今年前9個月,已達4,713.7億元,超越去年全年總額。

表外業務 欠透明度

值得留意的是,城投債對銀行及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絕對不下於地方投資平台直接向銀行借貸的風險。後者屬於銀行「表內」(資產負債表內)業務,資料披露及清晰度較高,較容易進行監控。城投債很大部分是透過商業銀行大手買入,重新包裝,成為銀行的投資理財產品,再銷售給個人及機構投資者,由於理財產品屬於銀行的「表外」(資產負債表外)業務,有關數據及核算的揭示程度往往較低,加上銀行將城投債「多層包裝」變成各式各樣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已愈來愈看不清產品的真面目。

一般投資者不太着意產品背後的資產,只要繼續相信城投債背後有地方政府包底,同時又可賺取平均5%的「穩定」回報,投資者依然樂於購入。由於銀行亦可從城投債賺取平均年息8%的回報,在一買一賣的息差促使下,銀行積極將城投債「變身」賺取息差。

繼續包底遲早爆炸

投資者的盲目是可理解的,城投債發行至今,並未發生實質的違約事件,今年兩次分別在山東省及江西省發生的違約事件,最終也由地方政府包底。只要地方政府繼續包底,銀行繼續購入債券重新包裝,投資者持續購入理財產品,城投債將大幅膨脹,在經濟持續增長下風險可能仍可受控,當經濟下調,城投債開始違約,地方政府無力包底時,對銀行及整個金融系統的衝擊絕對不能低估。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