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供應減負擔 才有安居

政府推出兩項新辣招壓抑買樓需求,主管房屋政策的官員認為已起到冷卻市場作用,銀行的市場調查亦印證了這一點。花旗昨天公布港人置業意欲調查結果,認為未來兩年樓價將上升的受訪者,在出招後減少了幾個百分點,更有多達七成受訪者覺得現時並非入市時機。不過,壓抑需求只算權宜之計,因為市民的置業欲望仍然強烈,可惜很多人有心無力,未來的房屋政策不能對此掉以輕心。

高達七成受訪者認為置業是長遠而又有好回報的投資,認為這是人生目標之一的亦達六成,覺得租樓住沒有問題的人只得四成,與其他研究機構的調查結果相當一致。可見大部分市民都希望買樓自住,是「剛性」或「實質」需求,只會被政策暫時壓抑,卻不會消失。

坊間常有意見說,若買不起,何不租樓住?其實,只要看看市民置業欲望之高,加上覺得交租等於幫別人供樓,便明白這類意見根本不切實際。而且租樓往往非常煩人,每次租約期滿例牌要面對加租,有時甚至肯加租也一樣被業主「迫遷」,搵樓搬屋絕非輕鬆,如果是一家大小就更麻煩,無論如何比不上有自己的固定居所。因此,叫人不如租樓或先租後賣的,大可收聲。

不過,好想擁有自己的居所是一回事,買不買得起又是另一回事。根據上述調查,買樓確實難度極高,因為只有三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夠錢供樓,而夠錢支付首期的降至約兩成,同時有錢支付首期和供樓的更只得一成七,又一次印證理想與現實相距甚遠。正因為有心無力,難怪市民對樓價高高在上的怨氣那麼重,如勉強上車,負擔和風險都非常大。

市民的處境無疑陷於兩難,既想自置居所,財力卻相當吃緊。現時政府主力以重稅打壓需求,期望未來一兩年住宅供應增加,便可滿足置業的剛性需求,顯然只針對上述兩難處境的其中一面,因為供應增加,不保證能輕鬆負擔。這裏當然不是說政府要推冧市,令樓價變得便宜,而是必須找尋其他途徑,令更多人在條件不變下仍可負擔得起。

其實市民並不大貪,近八成希望購買四百萬元以下的物業,近七成要求單位面積在七百呎以下,真的很踏實。因此政府應考慮多建資助性房屋,提供更多相宜選擇。首期方面,對首次置業開方便之門,不要把按揭成數揸得太緊。供樓開支上,讓打工仔可選用強積金供樓,又或為整筆供樓開支提供稅務寬減,直接減輕他們的負擔。安居樂業聽起來很老套,但觀乎現在的社會環境,不能安居又怎能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