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期的熱門話題之一是土地供應不足,引致樓價高企。市民普遍期望政府可在短期內將樓價穩定下來,並在未來數年提供充足土地增加公私營房屋數量。面對市民及一眾議員的壓力下,政府當然把住屋問題放在首要解決之列。毫無疑問,積極及主動回應市民的訴求是正確且對症下藥的做法。
據規劃署的資料顯示,由於地形限制,香港已發展的土地只佔全港總面積的24%,即265平方公里,套用地產行內的術語,香港這塊土地的「實用率」相比其他世界級城市是非常低的。正因如此,土地資源分配務必作多方研究,達致土地資源平衡發展的效果。
除了住宅用地短缺外,其他用途的地塊包括寫字樓、貨倉、康體設施、學校、醫院以至墓地及堆填區等也不足。如果政府未能有效開發土地以滿足未來社會發展,香港定必喪失競爭力,並有可能在未來五至十年失去亞太區內的優勢及領導地位。
其實香港新增土地不足的問題已非近兩三年的事。政府曾就香港未來的發展及土地開發等問題,提出多項建議,並已展開不同階段的公眾諮詢,但由於過程漫長,加上公眾意見分歧,落實建議面對的困難不少。如果要將現時樓價高企歸咎政府部門辦事不力,似有欠公允。
香港各類物業包括住宅、寫字樓、商舖、貨倉及酒店等價格及租金,在過去幾年升幅驚人,當中寫字樓及商舖的租金更是連續數年名列世界排名頭三位。甲級商廈及貨倉的空置率長期處於2至4%的低水平,旺區的商舖更甚少有空置。租金長期高企令營商者成本增加,嚴重削弱香港競爭力,要使租金回落到較合理水平,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提供新供應。
筆者從小已知道香港地少人多,山多平地少,所以大部分供發展的土地是用移山填海的方式得來的。在戰後的數十年發展,移山填海不斷,涵蓋的範圍包括九龍、港島北岸及各個新市鎮,如荃灣、沙田、大埔、屯門等都是利用這方法取得土地興建房屋、商用物業等。既然香港是以「填海」起家,筆者認為填海是最有效增加土地供應的途徑之一。
可是過去七年,填海的活動因環保人士的反對而拖慢或擱置。從二○○五至一○年的六年內,填海所得的土地面積為85公頃,相比前5年的550公頃減少85%。
如果香港過去不是依靠填海,今天肯定看不見中環的世界級金融中心、赤鱲角機場、尖沙咀的大型商場及名店,以及能容納數百萬人口的新界新市鎮。
政府近期就新界東北發展進行最後階段諮詢工作,社會不同人士表達訴求,反對聲音不少。須知道,勾地表上可供應住宅發展的土地只可建一萬三千個單位,填海工程及發展岩洞等最少亦需三數年,如未能在現在此關鍵時刻立即起動東北發展計劃,到現存土地用光時,就會變成無米可炊的巧婦。
其實,任何都市發展都會對自然環境造成某程度的改變或破壞,或影響某些現居民的居住環境。如因此叫停所有發展項目,恐怕香港很快會失去區內優勢,淪為二、三線城市。筆者認為應抱着求同存異的精神,盡快落實有利香港整體長遠發展的計劃,才會有更好的明天。
蕭亮輝
高緯環球(Cushman & Wakefield)香港執行總監,擁有逾22年香港及中國商業房地產的租賃及買賣經驗,主要協助本地及跨國企業在本港及華南地區設立業務據點。蕭氏現時掌管高緯環球香港辦事處,管理的團隊共逾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