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大款愛豪宅BSD濕濕碎

政府推出十招穩定樓價措施不見成效,再推出兩新招──買家印花稅(BSD)及加強版額外印花稅(SSD)冷卻樓市,都是預期之內。筆者不懷疑政府穩定住宅樓價的決心及能力。新招被指有違自由市場原則,業界亦擔心買家印花稅用力過猛,扼殺豪宅市場。

心頭好不介意交稅

根據土地註冊處紀錄,過五千萬元的豪宅業主,當中超過七成是以公司名義持有。業主不以個人名義持有物業或可受惠稅務安排,亦可以隱藏身份。很多上市公司及外國機構的高層職員住所,以及家族基金的物業,只可以公司名義持有。

筆者估計買家印花稅能成功打擊本地人士購買豪宅意欲,他們一時間不易接受要多付15%樓價為稅款。但對於一些內地買家,他們對本港樓價本來就沒有太多概念,若是首次接觸香港豪宅,三萬元一呎或三萬四千五百元一呎(連買家印花稅)沒太大分別。對他們來說,能否在港買得心儀豪宅才最重要,平一點或貴一點沒太大意義。早前已有報道指出,有內地買家付了二百萬買家印花稅購買一個豪宅單位。

另一方面,筆者估計日後豪宅買賣會出現兩個市場,一個是買賣物業的市場,另一個是買賣持有豪宅物業公司的市場。以轉讓公司形式出售物業可不用繳付買家印花稅,傳統印花稅的稅率亦低得多,日後轉售亦可豁免額外印花稅,售價可比直接出售物業為高。很多持有豪宅的公司還有其他商業活動,因此不能出售,但不少業主已考慮把物業注入空殼公司,方便日後買賣。雖然政府表示這樣的安排有兩年禁售期,但大多數豪宅業主都不急於套現,只求取得彈性。

兩年前推出額外印花稅,樓價在過去兩年持續上升。政府因此加強額外印花稅稅率及轉售年限。如同病人受細菌感染,醫生開了一種抗生素後證實無效,需要考慮開另一種抗生素或加重原有的劑量。

九○年代初期興起炒賣住宅物業,很多時買家賺了一、兩萬元便以確認人方式轉售物業,有時到物業最終成交時,已經歷了幾重轉售。自九二年初政府為了打擊炒賣住宅物業,決定每次轉售均須支付印花稅後,因經濟基本因素持續有利樓市,買家可把印花稅的成本再加上利潤轉嫁下手買家,每次轉售動輒加價十萬、廿萬,樓市因此升得更急更快。直到九四年內地宏觀調控影響香港經濟,樓市才轉勢下調,後來調控鬆綁便再急升至九七年。

釐清購併重建豁免

額外印花稅實施後入市的業主,很多是希望兩年後才出售物業,以避免交稅,但眼見樓市大好,便嘗試叫高價放盤,希望付了額外印花稅後仍有利可圖。因供應短缺,大家預計樓價必升,便願意高價接貨。因此過去數月頻錄得付了額外印花稅仍獲厚利的個案。

政府指出收購住宅物業作重建用途,可獲豁免買家印花稅,惟詳情欠奉。因此現時購併活動已近乎靜止。舊樓重建可提供住宅單位,亦可改善舊區環境,希望政府盡快公布豁免詳情,讓購併活動得以重生。

盡快增加土地供應

現時樓價高企的根源是供求失衡,要解決便須從增加供應入手。雖說供應不可能馬上增加,但買樓的決定涉及對未來樓價的期望,若未來有穩定而充足的供應,市民不會在現時高價入貨。

筆者一直認為行政措施並不能長遠解決高樓價問題,可是中小型住宅樓價於今年內升了兩成,有必要採取果斷措施遏止升勢,推出新印花稅措施無可厚非。市場對任何新措施必定有觀察期,短期內交投及炒風一定下降,樓市可即時降溫,是否長期有效則有待觀察。希望新措施只是暫時性的過渡安排,政府須在短期內找到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案,待樓價回落到可接受水平時,便應考慮撤銷這些「非常措施」。

陳超國

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擁有二十多年資深專業地產服務策劃經驗,為行內公認經驗豐富的專家。陳氏亦為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資深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資深會員、英國仲裁學會會員及香港政府註冊產業測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