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底,美國政府與兩黨趕及在八月二日調高發債上限「死線」前達成共識,但評級機構標普照樣降級,破天荒摘除美國維持長達七十年的「AAA」最高評級,引發金融市場動盪。
當日標普把美債評級降至「AA+」,比香港、澳洲等全球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還要低。相信當時投資者沒想到即使美債失去「AAA」光環,此後每在避險情緒高漲下,仍不失其吸引力,全球經濟在歐債危機陰霾籠罩下,十年期國債孳息率今年七月底曾跌至1.38厘的紀錄低位。難怪「商品大王」羅傑斯日前揚言評級機構再向美國開刀,也不足為怪。
回溯去年五月中,美債水平達到14.3萬億美元的法定上限後,穆迪、惠譽相繼把美債評級納入降級觀察名單。七月初,總統奧巴馬首次正式與兩黨國會領袖開會,但兩黨立場「企硬」,談判在75分鐘後破裂,數日後連標普亦把美債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警告三個月內有50%機會降級。
隨着美債提限「死線」逼近,兩黨參議員「六人幫」制訂十年削赤方案,及後眾議院議長博爾納與奧巴馬展開的削赤談判破裂,結果兩黨各自提出方案,雙雙遭對方控制的議院否決。
直至七月底,華府與兩黨談判終於在「死線」前取得突破性進展,制訂分兩階段提高發債上限的方案,首階段提限1萬億美元。但由於國會成立的特別委員會未能在去年十一月底,就第二階段提限所涉及的削赤項目「傾掂數」,按協議明年一月將自動加稅及削減國防等多項公共開支。
現時來到「財政懸崖」的邊緣,民主、共和兩黨不得不再次就削赤問題展開談判,避免明年一月跌落「懸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