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討論「有關本地證券業的前途」之上一篇文章指出,本地證券業雖然前路暫時一片迷濛,但還是需要有人來延續,甚至闖出新天,因此業界之中難得有第二代願意接班者,便要盡量給他們多點發展機會,不要交到他們手上的是盤已沒前途的業務,避免消磨他們的意志。
莫說在目前淡市之下,業界對於前景一片茫然,就算大市回暖,交投回增,本地證券業面對業內、業外削佣競爭,客戶老化或流失,新客戶不來的逆境,也難以寄望有長遠生存空間。
說得白一點,大部分本地證券業目前經營的模式,以及提供的服務條件和規模等,其實難以滿足投資客戶,因此那有能力於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發展下找到生路。
大部分本地券商都只經營單一的代客買賣股票服務,已難滿足現代市場投資客戶多元化投資需求,因此在我強調的證券行三大競爭要素中,已缺乏「服務」的一環,加上大部分證券行的「資本」實力都十分有限,三大要素之中已缺其二,難有新的客戶光顧,是因為缺乏三個要素之中的「品牌」效應,即知名度。既然三者都完全缺乏,自然更加無從競爭。
銀行業在與證券行競爭之中,除了資本實力遠較證券行雄厚,更加容易取得投資客戶信任外,銀行提供的包括存貸款及各類金融投資產品買賣平台等「一站式」多元化服務,年來吸引了不少證券行的客戶把個人投資轉移透過銀行進行。
縱觀現時本地市場,證券行數目雖達507家,但是擁有期貨參與者資格的只有187家,意味有達320家證券行,莫說完全談不上有多元化的投資服務,最簡單連證券業相關的恒指期貨交易服務,也完全欠奉,因此難以留住客戶。
另一方面,大部分證券行限於資源,莫說無法像銀行般可以提供網上電子化交易,就是本身的客戶落盤交易方式也是比較落後,面對講求速度與效率的交易市場,自然無法滿足客戶需求,致客戶逐漸流失到銀行或其他可提供更高效率及多元化投資服務的金融機構。
證券行雖則難以像銀行一般提供存貸款服務,但是個人貼身服務,本質卻遠比銀行櫃枱式服務優勝,如能掌握這方面的優勢,於服務上包括提供更有效率的交易平台,以及擴展至股票業務以外其他金融投資產品,例如期貨及財富管理等服務,令業務更多元化,未嘗不可把客戶留住,這是我所強調的三個生存與競爭必須具備的元素中所指的「服務」,本地證券業只有提升服務水平,滿足客戶需求,才有生存機會。
(證券業前途討論之五)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超過40年,許氏現時亦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與及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亦是香港旅遊業議會上訴委員會獨立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