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推出QE3後,通脹的憂慮促使投資者對具穩定收入的投資投以「注目禮」。銘基亞洲股息基金基金經理麥迪遜(Jesper Madsen)認為,後QE3時代的投資盲目追求高回報,會令周期逆轉而造成的資本損失可大可小,預估經濟走勢亦隨時會輸錢,惟選中「有息收」及「有增長」的股份才是王道。
麥迪遜坦承,當美國首次推出QE時,投資者大都深信它能改善環境;但當聯儲局推出實質是「開放式」的QE3後,投資者對其成效已「存疑」,縱使它仍能為市場帶來短暫亢奮。
不過,他最大的憂慮是,股市其中一個最大的功能是「為風險定價」,但當政府再三放寬下,這個「定價」功能已漸變得無效;而隨着每次的放鬆,令低風險投資的回報被壓低後,投資者為追求額外回報,就會提升「額外」風險承受能力,開始考慮投資一些以前不會考慮的高風險投資。
當這個情況持續愈久,周期逆轉時,這些「額外」風險投資所造成的資本損失就會愈嚴重。麥迪遜認為,投資者現時不應盲目追求高回報,要審慎辨識這種高回報是否能持續;而有派息的企業,即使其增長不如理想,利息收入仍能提供緩衝。
低息環境下,麥迪遜坦言,中國會是亞洲股息投資的重地,但他不會嘗試去預測其經濟周期,主要因為經濟增長好,不等於股市一定會升,而且即使周期預測正確,市場對個別股份的不同反應,仍可令人「輸大錢」;反而他會較留意中國的結構性轉變,例如銀行體系改革進度、B股市場的回購建議等。
他表示,中國短期仍面對多項不明朗因素,首要可能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速度、其次是銀行體系的壞帳風險問題、另外經濟拉動架構由固定投資轉型消費、以及領導層換屆等,都會影響個別股份的表現,故他表明自己的組合內,沒有中資銀行股及房地產股,但會較看好電訊、消費概念等息率吸引,而又具備增長前景的板塊。
他指出,目前香港、新加坡、日本和澳洲在房地產信託這個市場上的發展已趨成熟,透明度亦夠高,普遍約6至7%的孳息率,跑贏相關地區債券約2至4%的孳息率。
記者:陳峻
攝影:潘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