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內地執法不公嚇怕外商

自從內地三十年前推行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一直以來都是港商的投資重地,在當地設廠生產的港企數以萬計。但近年來,珠三角為了治理水源污染和改善空氣質素,積極推動「騰籠換鳥」,希望能把一些低質素的企業淘汰或遷移,騰出空間吸引更多「無煙無污水」的高質素企業進駐,實行經濟轉型。

作風偏差損投資信心

可惜,一場金融海嘯,把國際經濟衝擊得七零八落,直到現在,美國元氣未復,歐債危機未過,令中國出口訂單不斷縮減,以致珠三角不少港企亦陷於困境。

珠三角不少地方政府都明白現在是甚麼環境,為了幫助港企渡過難關,紛紛推出多項支援措施,甚至陸陸續續派出官員來港,向港商企業解釋支援企業的最新政策,希望能幫到港企成功轉型,繼續留在當地發展業務,合作創造雙贏。

但是,一個地方能否留得住企業,除了優惠政策、基建配套、人力資源和生產成本等因素需考慮外,落實到具體工作時,有不少環節還是不能忽視的,如有些執法部門的辦事作風等,否則任憑政府怎麼努力,也可能會嚇怕投資者,令人失去信心。

以下是在珠三角發生的一些個案,希望藉此能引起當地政府關注,加以整頓:

(一):某鎮一家港企,有工人偷取廠內貨物,人贓並獲,被廠方送到當地公安部門。可是,公安方面竟不受理,理由是此類偷竊案件太多,公安人手不足,無法一一應付。

因此,凡損失不超過二萬元的案件,公安不立案處理。就這樣,偷東西的工人隨即獲得釋放。

損失不逾兩萬拒受理

(二):一名工人偷取工廠多箱貨物,總值數萬元,被廠方發現,送交公安部門處理。但公安人員聽完案情概況後,認為廠方雖稱被偷貨物總值數萬元,但只是一面之詞,沒實據證明有關貨物價值超過二萬元,所以亦不受理。更氣人是公安沒把這個工人落案檢控,只是扣押了一段日子便放人了事。公安的解釋是,若案件鬧上法庭,審訊需時,公安沒此「資源」應付。

港商們認為,珠三角流動人口多,公安人手則是按登記戶口編配的,所以他們也理解公安人手確實不足,而大部分公安人員質素基本上是良好和盡責的,為了維護法紀作出了很大貢獻,英勇擒匪救人的事例亦不少。

公安是站在執法最前線,代表着一個地區和城市的文明和法治水平,樹大有枯枝,有一小撮人辦事作風令人難以接受,便會影響到整個公安隊伍和城市的聲譽,所以希望地方政府不要掉以輕心,盡力提倡公安文明執法,讓投資者可以放心。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