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資產家榨乾資本家

上期筆者在本專欄中,指出香港由廿年前的「資本主義」,變成今天的「資產主義」,引起一連串的社會及房屋問題。很多讀者看不明白,希望筆者進一步解釋清楚,故此今期花一點篇幅,解釋「資產主義」為香港帶來的轉變。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資本家」成立公司,通過投資回報獲取經濟利益,「受薪者」替資本家工作,領取薪水作為謀生手段。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裏,「資本家」要夠叻才可賺錢,沒能力的就會蝕錢,所以老闆願意對叻人付出高昂費用,打工仔就算出身窮困的人,只要能夠協助「資本家」賺錢,都有成功出頭的一天,形成社會向上流的動力。

老闆賺埋只為交租

但在「資產主義」的世界中,知識變得相對不值錢,因為最後的成果,大部分走進「資產家」的口袋裏。

假設你在茶餐廳付出一百元,與家人吃了一頓午餐。目前普遍是三十元為食物成本、三十元為夥計人工、三十元為租金、十元為「資本家」的利潤,故此「資產家」得到的是「資本家」的三倍,「受薪者」每人平均可得一至兩元(一間小型茶餐廳,最少也要聘請十多個員工工作)。

假若老闆通過自己的才能,加上夥計協助而得到一百一十元,那麼業主就會加租,在多得到的十元取去八元,餘下兩元(甚至更少)給「資本家」和「受薪者」;如果再差一點只得八十元,「資本家」就會硬蝕十元,最後惟有結業。

知識貶值貧富兩極

以上情況,並不只限在茶餐廳,而是普遍出現在各行業;拿着資產的人,取去社會大部分的成果,引起各種問題:

(1)年輕知識分子成了窮忙族:「受薪者」和「資本家」的才能不值錢,社會亦不願意對專業知識付出高昂費用,結果年輕人就算勤力工作,考取多個學位,但客觀環境卻讓他們爬不出頭來,進入窮忙族的困局。

(2)加深「M型社會」兩極化:窮人未能通過知識在社會往上流動,上層擁有資產的人取去社會成果,結果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沒有資產的中產階級,亦流向窮人的一邊。

(3)物業價格易升難跌:當社會的經濟愈好,大部分成果走進「資產家」的口袋裏,持有物業的回報愈高,進一步推高資產價格;當社會的經濟不好,損失只集中在「資本家」身上,令他們放棄做生意,寧可把餘下的資金買入資產。

(4)年輕人及中下階層對社會不滿:沒有資產的人就算努力工作,成為支撐社會及交稅的主要分子,最後也被「資產家」取去大部分成果。他們充滿了抱怨和憤怒,容易對社會及政府不滿。

要解決以上的問題,就要先從「資產主義」着手。但「資產家」已成為既得利益者,要改變遊戲規則,談何容易?

林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