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金融動盪的非常時期,標榜自由市場的歐美政府,會祭出禁止沽空一招,中國做得更徹底——不准唱淡,等同掩耳盜鈴。股市低迷的原因莫衷一是,但政府管得太多,變相扼殺市場正常發展空間。
雖然「不准唱淡」只是內地傳媒引述京滬基金經理的消息,然而,中國的「維穩」招數經常技驚四座,最顯見一例是有新股發行價及集資額,大幅腰斬分別一半及八成。內地無論監管當局、傳媒及股民一向視IPO多寡,為影響股市的關鍵因素,而操審批生殺大權的中國證監會便不時拿新股來祭旗。
基金經理儘管被迫封口,但「口不動手動」,滬綜指跌至二千點邊緣,非因惡意做空,看連串中國數據每況愈下,就知道「空」穴來風必有因。如「民企之父」張化橋所言,托市不過是拖長了痛苦的調整期,泡沫要破終須破,托市反而給予股民不切實際的期望。
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上場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IPO新政、退市新規、降低交易費等,近期更要求大股東增持或回購托市,出發點是好意,但仍不免指手畫腳,一時指摘IPO估值太高,一時又教散戶買藍籌。監管是要向知情不報、內幕交易、弄虛作假着手,並不是教導買賣。
中證監操控着新股上市的關閘,市況好時多放行,市況差時閉門不納,新股上市要講關係、講運氣,而非講業績。○六年一場「股改運動」及其後的停發新股,將股指推向超越六千點的高峰。
這兩年股市沉疴,但仍有七百多家企業排隊上市,國際板被打入冷宮。企業上市和發新股是基於資金需求,以發展新業務或擴充產能,再帶動經濟成長、惠及人民收入和政府稅收,惟證監會截斷水源,企業被迫向銀行融資,借貸雙方均冒風險,十六家銀行佔去二千多家上市公司總盈利逾半,但估值再低也吸引不了投資,只留下A股估值「合理」的假象。
「中國模式」暗含計劃經濟手影,近年出台措施最多的是房地產政策,但並非貫徹始終,見經濟差時執行力度放緩;各行各業處處干預,電價、成品油價、煤價、公路通行費、景區門券不是看市場供需,而是隨通脹「可加可減」;投資者買了公司股票,卻隨時冒着「為人民服務」而犧牲利潤的風險,還是投機炒賣最實際。
A股一向是「政策市」,造成股民一窩蜂的現象,十二五規劃大吹大擂,這些年炒過物聯網、三網融合、雲計算,今年又時興炒頁岩氣概念,全部都是炒完即散,究竟是誰令股民炒得瘋狂、輸得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