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和微軟在剛過去的財季都宣布商譽減值,結果該季財報齊齊見紅。無獨有偶,兩者的撇帳都是來自數年前的一次超高溢價收購,可惜這兩間公司和IT界,沒有吸取教訓,繼續大花筒收購,等同管理層將資產隨便亂花,結果要由股東埋單。
微軟在今年七月初,為網上服務部門減值62億美元(約483.6億港元),主要反映二○○七年收購的互聯網廣告公司aQuantive的商譽減值。當年微軟以63億美元收購aQuantive,溢價85%,行政總裁Steve Ballmer還指該收購是公司網上廣告業務進化的下一站,五年後幾乎要全數撇帳。微軟因為這次減值,自一九八六年上市以來首次交出虧損財報,蝕4.92億美元。
惠普則在月初公布要在上季為服務部門商譽減值80億美元,雖未有指明出處,但矛頭直指○八年豪花140億美元收購的IT服務公司EDS。當時市場認為收購金額甚高,如今的減值金額,超過當年交易價值的一半。
兩間公司為何要高價收購?唯一原因是追趕市場。當時微軟在互聯網落後Google,看着被後者大幅拋離,惟有通過收購去彌補差距。可是經過數年努力,互聯網服務部門還未止血,季季蝕錢。
惠普收購EDS的舉動較合理,但還是買得太貴。當時Mark Hurd任行政總裁,傳統銷售硬件業務利潤每況愈下,又見IBM轉型IT服務成功舞動藍色巨人,於是收購市場最大的EDS加入競爭,這項收購帶動HP服務部門盈利增長。兩家企業管理層的共通點都是後知後覺。
兩間公司的減值都是為數年前的收購要股東找數,哪這幾年間的購併呢?艾雲擔心同類的減值陸續有來。市場還未吸取教訓,單是過去一年也發起了多次高價收購,如微軟上月出價12億美元買社交網絡公司Yammer,估計後者每年收入最多只有3,000萬美元;惠普去年以天價102億美元收購商業數據分析公司Autonomy。若收購失敗,只怕撇帳成癮,最終由股東埋單。
艾雲
在財經界打滾多年後,毅然投身資訊科技行業,成為i世代,絕非為趕潮流,而是深信資訊科技對經濟帶來革命性改變,對行業動態、新產品及技術趨勢特別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