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趕絕經紀 社會不寧

窩輪與牛熊證買賣有豁免印花稅在前,繼而藉着佣金自由議價令佣金有機會減至幾近於零,差不多沒有成本,不但讓有心人藉此製造交投活躍的假象,同時令追求即日鮮的散戶趨之若鶩,掀起賭風,給社會埋下不安因素,值得特區政府正視,並且考慮是否恢復該類產品的印花稅,或是應本地證券業界要求,檢討佣金議價制度,例如實施佣金兩級制等,遏止賭風。

失去佣金 落場自炒

筆者站在本地業界立場,當然希望政府考慮佣金兩級收費的建議,佣金議價制不但助長輪證賭風,也造成證券業內外包括來自其他金融機構如銀行之惡性競爭,令本地證券業成為最大受害者,這情況已演變成社會問題,近幾年更是變本加厲。

我得說明我把證券業的事與社會問題扯在一起,並非危言聳聽。早前看到一則報道,指出「股市低迷,香港有些證券行的經紀因為生意清淡,入不敷支,只好白天繼續做『金融精英』,晚間去開『夜更的士』幫補生計。」不論報道是真是假,經過多年的市場變化,以及業內外的白熱化競爭折騰,證券經紀生計多陷困境是事實,值得社會關注。

這篇報道說證券經紀苦況是由於市況低迷所致,其實市況差只是「雪上加霜」,經紀深受佣金自由議價制掀起的惡性削佣競爭之苦,才是問題所在。

事實上,就算市況恢復活躍也不會有太大改善,原因是證券經紀的主要收入多依靠佣金分成,業內大幅削佣至遠低於0.1%,證券行收到的佣金連營運開支也不夠抵銷,哪有空間向經紀分成?

證券經紀因為佣金自由議價制度的實施,丟掉賴以維生的佣金收入,不是已經轉行便是放棄服務客戶的工作,索性自己入市短炒賺錢維生。

對於證券經紀自行投入炒作,我經常抱持的看法是:這不僅純粹是一個行業問題,而且是社會問題。目前在證監會註冊的證券經紀(一號牌),連同負責人員在內總數共28,400名左右,於本地中小型證券行任職者,估計佔最多數,即約20,000餘人。

二萬家庭 生計受損

換言之,社會有二萬餘人或二萬多個家庭過去及現在都是依靠經紀佣金收入維生,佣金自由議價制令他們失去倚靠,自行投入炒作,發展下去會怎樣是不言而喻,為社會埋下不安因素。

社會發展一日千里,有些行業難免會逐漸被淘汰,從業員必須考慮轉業、轉型,但證券經紀業是否走到這個地步?是否已沒有專業服務價值?很多業界人士跟我都認為不是,何必以人為手段,例如佣金自由議價扼殺從業人員的生計?難道真的要再培訓大批證券從業人員去轉型做「夜更的士司機」或「夜更看更」?〈業界倡議佣金二級制討論之三•完〉

(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超過40年,許氏現時亦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與及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亦是香港旅遊業議會上訴委員會獨立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