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銀股於最近兩個星期,開始公布上半年的成績表。直至執筆之日,已公布的內銀股業績,在上半年尚算可以,當然跟以前每年數十巴仙的增長,今年一定是比不上了,但當你看到有些板塊的企業盈利大幅下跌數十巴仙,就會覺得內銀股的業績已算不錯。
不過,今年內銀股的股價普遍跑輸大市,可能因為內銀受減息拖累,導致淨息差下跌,利息收入受到打擊;今年投資市場差強人意,非利息收入亦受影響;不良貸款率或惡化;未來貸款額的增長,亦不可能像數年前那樣大幅增加。所以很多內銀股的股價,較年初高位已跌了二十巴仙或以上。
無論好或壞,上半年都已經過去,現在重點應放在下半年。筆者剛得到內地銀行業在七月份的數據,商業銀行信貸增長總量只有5,401億元(人民幣‧下同),低於市場預期,中長期貸款佔比雖然恢復至39%,但總量仍然偏低,特別是企業中長期貸款仍以政府專案為主,需求持續疲弱。
四大行新增貸款為2,372億元,同比多增316億元,比例由六月的20%大幅升至七月的44%。至於存款方面,七月份減少5,073億元,主要因為七月是財稅徵繳月,部分企業存款向央行財政存款轉化,而部分個人的存款亦流向理財產品。
七月份金融機構外匯佔款減少38億元,可能與人民幣貶值預期較強、資金流出加劇有關。考慮到八月NDF(人民幣不交收遠期合約)市場三月期貼水均值超過400點子,再次創下歷史新高,提高外匯佔款流失幅度擴大機會。
七月份社會融資規模高達10,416億元,其中企業債券淨融資額大幅增加,某程度上代替信貸實現對實體經濟的支援。
在看了一大堆七月份的數據後,對內銀股有甚麼啟示呢?首先是貨幣政策,並未出現預期的擴張速度。過去數個月的信貸只有溫和增長,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措辭,也明顯比預期中謹慎。
目前我們看到的現象,是穩增長與微調結構、控通脹之間產生矛盾,造成央行貨幣鬆緊陷兩難局面,在準備金政策層面可能傾向於維持緊平衡、以靜制動的策略,而銀行自身經營長期目標,也抑制了貨幣擴張的可能。預計八月份新增貸款因為按揭回升,達到6,000億至7,000億元,但也不算是很高的數字,而存款增長則估計為7,000億至10,000億元。
估計在下半年內,內銀股的經營環境仍困難。雖然固定投資及商品房銷售,或在第二季度完成觸底,內需緩升的軌迹亦較清晰,但歐債危機對內地出口狀況仍構成經濟下行壓力,而利率市場化是內地未經歷過的制度變革,亦可能持續令內銀的盈利有機會下降。
此外,銀行資產質素系統性下跌,逾期貸款大增,預計行業中長期均衡不良率水準在2%附近,對應不良資產12,000億至15,000億元,對內銀股都是一些負面影響。
免責聲明:此文章之內容,只提供給零售證券投資者作參考之用,所載的見解、分析、預測、推斷和預期,只是根據可靠資料而作出的研究觀點,只反映作者本人對投資市場的個人意見。
林一鳴
中信証券國際執行董事和企業及高資產值客戶銷售及業務發展主管,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後、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哲學博士,曾獲選為「上海市1985年至2005年最優秀博士後」之一。被譽為「新波浪大師」的他,曾多次利用波浪理論準確預測股市走勢,更曾獲南韓政府、國際金融機構及美國最大之按揭證券顧問公司邀任研究顧問。他過去撰寫逾30本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