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救市無錯!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剛把最後一批AIG的股份全數沽出,埋單計從整個購入和沽出行動淨賺66億美元。救市變賺錢其實十分常見,香港在一九九八年「打大鱷」一役,投入1,200億港元,最後淨賺千億多港元。現時仍在上市的盈富基金(02800)見證了這漂亮一戰。

拯救AIG埋單有錢賺

可是,在危機漩渦中多數人都反對救市。猶記得當日有知名教授就指政府入市等同搬沙填海,愚不可及。反對救AIG的人士,同樣指救AIG是浪費納稅人的金錢。當日奧巴馬政府「拯救」多間銀行,被視作向金融機構傾斜。以解救金融機構為先的策略,正是佔領華爾街行動最為不滿的政策。

時至今天,願意冷靜地分析數據的人都會同意:就整個救市行動而言,可說相當成功。美國政府為救市本來以為要付出數以萬億美元計的代價,最終原來只需預估的幾分之一!美國在短短十個月內,便把每月流失五十萬以上的職位扭轉,變成職位正增長!美國家庭的資產負債表,亦持續明顯改善。

挽回信心最為迫切

通常反對救市的人會指救市引發道德危機、對納稅人不公、無效,而且讓堅持不下去的企業倒閉會去蕪存菁,讓留下來的企業更茁壯成長等等,這些論述在市道正常的情況下都成立。

不過,在市場心理虛弱、信心頻臨崩潰之際,這種論述就不成立。市場心理不正常、信心頻臨崩潰的時候,最逼切的事情必定是盡快挽回信心。

如果AIG垮下來,連鎖效應下,必導致不少其他金融機構倒閉,進而再打擊融資市場和市場信心。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就是因為類似的惡性循環所形成的。正因如此,當天不救雷曼兄弟可稱世紀大錯。

筆者早前在本欄指出,所謂拯救(Bail Out),其實通常指政府入股,如此原有股東的股權必遭大沖淡,原來股東亦損失慘重,而原來的管理層亦可遭撤換。是以道德危機只是一個red herring,即無關宏旨但誘發爭議的論點。

愈遲出手代價愈大

此外,市場信心薄弱之際,市場充斥便宜貨,只是一般人士或已元氣大傷又或不敢入市,無法或無膽入市。此際政府入市,很可能是win-win-win格局。投資者損失得以減輕;政府賺錢造就他日減稅或增加服務的能力;工商界的營商環境得以改善。

歐洲現時的窘局也反映主事人不懂市場心理,失掉挽回信心的最佳時機。事實是:愈遲迷途知返,付出的代價愈大。歐洲最後還是會被形勢所逼,強硬如德國總理默克爾,也硬不過嚴峻的經濟現實。

何濼生

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房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嶺大教授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