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制度兩次崩潰

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經濟核心由英國轉移至美國,「布雷頓森林協定」確認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協定,然而有關協定在一九七六年被「牙買加協定」取代,確認浮動匯率機制及取消黃金官價。

金本位制度,即是用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制度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若干重量的黃金,被稱為貨幣含金量;國家間的貨幣匯率,由各自貨幣的含金量比率,即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

金本位制度最早是因十九世紀歐洲各國,特別是英國對中國的貿易出現巨額逆差。其後英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大量流失資金,且向美國舉債而失貿易大國地位,令英鎊難續扮演穩定金融角色,令第一次金本位制度於一九二九年終結。

美棄用 變金融霸主

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快將結束前的一九四四年,商討及建立戰後的國際經貿體系,重提以黃金儲量對應貨幣發行量的第二次金本位制,即「布雷頓森林協定」。

美國於六十年代初持續出現貿易逆差,又面對美元貶值等因素,迫使美國於一九七一年將美元與黃金脫鈎及貶值,一九七三年改為自由浮動,並於一九七六年以「牙買加協定」正式取代金本位制,開始以美元為主體的現代貨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