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半生不死 經濟難闖高峰

最近一兩年,環繞民企的幾乎一面倒是壞消息,無論是帳目問題、高管誠信、產品質素、業務前景、財政枯竭等,均令人聞風喪膽,視民企如投資毒藥,避之則吉。至於專門針對民企經營,專揭民企瘡疤的研究機構亦如雨後春筍,陣容不斷壯大,並且靠狙擊民企獲利,成為股市的一支異軍。

民企作為內地經濟發展的後起之秀,發展潛力甚為豐厚,本來是各方爭相延攬的對象,但現在卻如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固然使「親者痛,仇者快」,但也不能將責任全部諉過於人,認為是海外研究機構扒糞抹黑的結果。正所謂「物必自腐,而後蟲生」,民企成為被狙擊對象,必然有其現實存在的問題,企業本身以及中央政府必須予以正視,盡快撥亂反正。

無可否認,相比中央企業及國有企業,民企無論在財力、人力、市場規模等各方面皆有所不如,暫時無法做到與央企國企平起平坐,但這些很大部分是屬於市場體制的問題,是中國由計劃經濟發展至自由市場經濟的過渡階段。

但凡市場或企業發展,都會經過一段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不管央企、國企及民企,其實都處於發展期,談不上成熟,當然,民企距離成熟期,要比擁有國家撐腰的其他類型企業遙遠得多。

民企發展雖然遇上挫折,導致投資者的信心大減,要納回正軌,重新上路,前途並不平坦,但也絕不應走回頭路,讓央企國企繼續獨霸一方。須知民企的優點是具備活力、動力和生命力,在面對市場急速變化方面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是任何經濟體系的重要成員。證諸發達市場的經驗,成熟的經濟體莫不是由民營企業主導,中國經濟要更上層樓,必須具備策略眼光,為民企的發展培育合適土壤。

當然,內地基於國家經濟安全考慮,現時由央企及國企壟斷的行業,未必可以全數放手由民企接手營辦,但撇除這項因素,則不妨在市場開放的膽子上大一些,步伐快一些,逐步開放不關涉國家安全的行業,至於目前享有壟斷地位的企業,亦要一如海外市場一般,接受反壟斷法的監管和限制,令市場在鼓勵競爭下,做到真正的優勝劣敗,而不是鋤弱扶強,令民企一直處於下風,無法壯大。

事實上,國企近年在海外的購併活動經常被留難,反觀民企的海外購併阻力相對較小,應足以令有關當局引以為鑑,切勿在企業政策上重「國」輕「民」,否則只會自討苦吃,令中國經濟繼續大而無當,企業繼續大而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