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基金發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初以「避險」作招徠吸引投資者,發展至今時今日,更多人以「另類策略投資基金」去標籤它,以凸顯其策略靈活的特質,但萬變不離其宗,都在金融市場運用不同工具去獲利。不過,資深對沖基金經理錢志健卻說,以扶持細小企業的「創效投資」(impact investing),成為他管理的對沖基金「另類」策略。
在對沖基金界打滾二十二年,曾經是全球最大對沖基金Man Investment前地區主管的錢志健,對短期環球股市看得頗淡。他說:「不少基金經理早前都放假去看歐國盃,八月則去看奧運,目前沒有看到市場有人做具方向性的盤路,顯然現在是經歷流動性乾涸(Liquidity dry up)。」
那八月後奧運完結,是否暗示市場可以九月翻身呢?他表示,現在企業最大的問題是收入不斷減少,沒有盈利,股票市場就難以增長。「更甚的是,現在情況與九十年代不同,市場沒有『催化劑』,九十年代有科網股抬頭,令市場有炒作的藉口,繼續有資金投入谷增長,但現在沒有。」
錢志健目前正管理某家族資產,基金名稱與規模都希望保密。但他透露,上半年市況雖然不濟,但他透過做長短倉,買期權造成時間值損耗,以跨期去炒美國恐慌指數(VIX)等策略幸保不失,半年結後仍然有盈利。他笑言:「若要詳細解釋這些策略怎樣去做,可以寫三千字文章。」他亦不希望資金有限的散戶跟從他買賣。
不過,自去年開始,他已極力推崇創效投資,「目前的大趨勢是投資從二級市場(股票、金融),返回一級市場(實質提供生產或服務的經濟單位)。」
他並指,目前很多私人銀行向高資產值人士主力推介的產品,不再是甚麼基金或Accumulator等金融工具,而是創效投資,私人銀行再從中去賺取佣金。
簡單來說,創效投資是透過入股小型、具潛力的生意,扶助它們擴充,並最終可能協助他們上市集資。形式與私募基金相似,但錢志健解釋,與私募基金不同之處,是創效投資一般規模較小。在北美,私募基金的定義是入場費動輒要十球(一千萬)美元,但是創效投資可以少至十萬美元便可參與。
若創效投資興起,對香港小型企業會是佳音嗎?錢志健不諱言:「香港冇得做,因為租貴。」所以創效投資的資金一般會流向發展中國家,去扶助當地的小企業。他透露,目前正在內地審視一些與咖啡相關的小型企業投資,相信短期內便可運作。
從做最大對沖基金公司經理,到自立門戶,到現在要去扶助發展中國家的細小企業,錢志健拒絕用「發財立品」來形容自己。他說:「(世界)盛衰有時,在市況不好的時候,對沖基金經理更需要知道另類投資世界。」
記者:黃家俊
攝影:陸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