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金融之外有出路

香港是金融都會,城市人的心情隨着金融市場起伏不定。自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資產市場波動極大,似乎還未重返上升軌,但金融業工作仍是不少大學畢業生的首選。

大學尖子爭入投行

筆者有幸任教中大商學院本科生經濟學課程,曾接觸不少「尖子課程」的學生。這些主修環球商業或計量金融的出色學生,多以進身投資銀行為目標。事實上,一些投行暑假實習月薪比一般大學畢業生平均工資可高數倍,這行業金錢誘因真的十分吸引。為甚麼在金融海嘯前的金融業會有如此繁榮?

金融業在整體經濟的資源調配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一)家庭將多餘資金投放於金融機構,再轉至有資金需要的企業;(二)在考慮盈利因素下,金融機構會將資金借予企業去開展預期利潤最高的投資計劃;(三)在保障金融機構本身利益下,這些機構會監管企業如何使用貸款。上述金融業對經濟的貢獻詳列於教科書中,在過去幾十年沒有多大改變。可是環球金融業在海嘯前的十多年間經歷了急速增長,一些業內人才更收取天文數字的薪酬,背後有否特殊因素?

美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歷了整整十年的持續增長,主要推動力是資訊科技對生產力的正面貢獻。另外,全球一體化於九十年代加快速度,國際貿易令各國可專注生產擁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或貨品。美國積極推動發展中國家開放金融市場和促進國際資金流動,發達國家的投資者可更容易投放資金於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投資者亦可選擇購買發達國家的金融資產。

美國過去多年面對經常帳赤字,美國貿易夥伴需為經常帳盈餘獲得的美元尋找投資途徑,成為推動金融業急速發展的主因。

監管收緊 繁榮不再

金融業可能因為市場波動性的原因,薪酬結構較側重「花紅」,而「花紅」的計算則主要參考短期的業績表現。由於對風險產品的需求,加上有效的金錢誘因,金融機構十分積極設計和推出不同類型的投資產品,一些金融機構甚至借入資金進行「高槓桿化」投資。

金融創新為投資者帶來更多不同類別的投資產品,為金融市場帶來更多資金,當然為金融從業員帶來更豐厚的「花紅」,可是這些複雜的金融創新產品卻帶來對監管機構的挑戰。原則上,評級和監管機構須了解這些產品的風險結構,才能作出準確評級以至批准出售。金融海嘯顯示不少金融產品的風險評級出錯(或嚴重地被低估),其中一些個案更可能牽涉商業罪行,但主要原因可能和行業在金融海嘯前的寬鬆監管有關。

源自金融業問題的金融海嘯,最終令環球承擔着衰退和失業成本,各國政府面對龐大政治壓力去收緊對金融業監管。這行業將經歷漫長的調整過程,繁榮景象更不知何日重臨。今年畢業的「尖子課程」同學,在金融業不景氣環境下,將難以在投行開展其職業生涯。一扇門雖然關上,但另一扇門已開。

造就不同行業招才

香港的年輕人一向對勞動市場的狀況十分關注,金融業的持續不景氣或會影響中學生的大學選科決定。未來的香港或會產生更多傑出的科研人員、律師、工程師和醫生等人才,令這個金融都會多添不同姿采和活力!

馮嘉耀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經濟教授、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並曾任中文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商業經濟)及中大商學院企業經濟學碩士課程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國際經濟、中國經濟、香港經濟及航空經濟學等。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