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聲號令「穩經濟」,由國務院部委到地方,如同注了針興奮劑,官場聞風而動,許多上次「四萬億」回合後期叫停的項目回魂翻生,內地流行名詞,也順時勢「復活」——「 跑部錢進」。
跑部錢進,是兩部分行動:跑部,是指地方為上項目,在國務院部委間跑動游說;錢進,是四處籌來資金投進項目。先期活躍起來的是跑部,首推國家發改委門庭若市,據稱曾試過一天批一百項目,情況不下於「四萬億」那年月;然而,相對脫腳的是錢進,錢從何來尚未有着落。
政策及項目有了,沒有資金亦枉然。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估計,這輪經濟刺激規模少於「四萬億」,但料達一萬億至二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照「四萬億」時的模式,項目一般由中央與地方共同出資。中央出資容易,地方出資勢望天打卦,土地收入迹近「斷炊」以後,地方財稅收入已不敷應用,哪來餘錢投資?
鍾經緯認為地方籌資有兩條路:一是靠發債,二是等銀行信貸。財政部早前已下放發債權,地方獲得批准可自行發債,總額度約五百億元。這個額度對應陶冬估計的規模,直如杯水車薪,況且「四萬億」後遺的地方債務餘額逾十萬七千億,舊債未去新債又來,何異被迫死頂硬撐。地方財源不繼償還能力存疑,銀行敢借也必是看在中央隱性擔保份上。
中央面對難局解困,祭出開放民間資本投入這一招,但民資搭這趟政府投資的順風車,實際並非無風險。當前突出的失衡是產能過剩,尚未清理又添新帳;基建亦多為大白象工程。民資投入縱使不愁不安全,也有回報如何的考慮,未必如想像的踴躍。
鍾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