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外對中國銀行業關注程度是前所未有。在內地,市場關注銀行業的「暴利」有多大,壟斷程度有多高,其服務收費是如何不合理;在國際,市場則關注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有多高、中國房地產泡沫何時破滅、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風險有多大、從長期來看中國銀行業健康嗎?等等。
不過,前者關注的是內地銀行業的表面現象及眼前問題,後者更注意的是內地銀行業的體質,如果內地銀行業的體質不好,是會引發中國金融危機。
從○七至○九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來看,金融機構大額信用的損失及整個信用市場的崩潰,已經引發了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引發全球一些國家經濟大衰退。因此,當前內地銀行業的改革應該關注的是體質,而不是糾結在問題的表象上。
現時內地銀行業為何能夠獲得高利潤或「暴利」,這並非銀行業的壟斷性也不是不讓民營資本進入造成,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對銀行業的三大政策管制的結果。比如,政府對銀行業的價格管制、信貸規模的管制及銀行市場准入管制。在這三大管制下,內地銀行業的競爭,主要是信貸規模的競爭而不是價格機制競爭。即價格水平是既定的(或利率水平是既定的),銀行競爭力就在於其市場佔有率,就在於其信貸規模大小。而○九年以來中央政府採取過度寬鬆的信貸政策,使得內地每一家銀行的信貸規模得到快速擴張,利潤總額也就相隨快速增長。
也就是說,如果這種高額利潤是由於現有的制度缺陷造成,內地銀行業的改革就得從這些不合理的制度入手。
對於制度缺陷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政府對銀行業的價格管制,從而無法形成有效的價格競爭機制。而這種政府對銀行業嚴厲的價格管制中,不僅無法形成與造就內地銀行市場自主風險定價的主體、有效的市場定價機制及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而且也使得當前內地銀行的利率管制成了社會財富嚴重不公平的轉移機制。比如,近8年中居民存款利率有60%時間處於負利率狀態下,近兩年的時間裏,居民存款負利率達到平均1.6%以上。通過負利率,居民財富年均轉移達7,000億人民幣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銀行業發展與現代銀行業要求相差很遠,或形似而神不似。即內地銀行業的組織結構、運作機制及公司治理,表面上與現代銀行制度一樣,但實際上相差很遠,甚至於存在着許多中長期的風險。
比如信貸規模的競爭一定使得內地銀行過度使用現有金融體系,信貸飢渴症愈來愈嚴重,從而使得銀行業的資產愈來愈處於極大的風險中。更為嚴重的是,當內地銀行業依目前路徑走,既得利益集團愈來愈強大,任何金融業的改革就會遇到這些利益集團阻礙。
所以,當前內地銀行業改革就得衝破制度缺陷及利益衝突,以減弱銀行業的脆弱性、增強其體質、防止系統性風險發生為目標,這是當前內地銀行業改革的重點與難點,而不是僅僅放在允許民間資本准入上。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