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講經濟重心向東移,未來是亞洲世代,香港是區內金融中心,似乎想無運行都難!可惜現實剛好相反,花旗私人銀行及萊坊測量師行發表的《財富報告二○一二》顯示,在富人眼中的全球最重要城市排名,十年後倫敦及紐約依然穩守頭兩位,香港則會被北京、上海及新加坡後來居上,由目前的第三跌至第六位,人進我退,香港儼然被睇死。
有人會說富豪級只屬少數,他們的取態不能作準。不過,換個角度來看,他們多數是企業界重量級人物,坐擁可觀財富,對經濟、營商及投資有自己的見解。在他們眼中,重要性倒退,意味着香港在投資潛力、經濟前景、旅遊吸引力及居住質素等方面,及不上其他幾個城市。
中國經濟規模及增長潛力明顯勝過歐美,北京及上海在富人眼中的重要性,遲早超越香港屬意料中事。可是香港具備中國因素,反而被長期競爭對手新加坡趕上,顯得更震撼,反映香港的危機意識一直不及別人。所謂的中國因素令特區政府習慣等中央派糖、等政策優惠,角色被動,懶於求變;相對而言,新加坡的危機意識強,處處搶先一步,在經濟發展及金融創新方面累積不少成果。
星港兩地產業結構差異大,是危機意識高低的寫照。新加坡的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近三成,服務業則佔約六成,經濟結構多元化,沒有把全部雞蛋放在同一籃子內,工商業並重,職位創造及人才培訓更加全面。在服務業方面,也沒有全押注在金融及貿易,近年大力發展包括賭場及主題公園在內的旅遊酒店設施,成功開闢了休閒度假產業的新天地。
反觀香港的產業結構單一,製造業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三,其餘便靠服務業支撐,造成人力需求偏向一邊,基層打工仔難有出頭天。製造業無論是勞力密集或技術密集也好,總的來說可創造新的經濟價值,金融投資則有塘水滾塘魚的危險,尤其當炒風熾熱時代價更大,例如樓價上升推高租金,繼而影響營商及生活成本,到頭來令經濟不穩定,投資潛力、居住質素自然被比下去。
新加坡的經濟規模及人均生產總值均超越了香港,威脅早已殺埋身,可惜仍有意見認為是坡元升值所致,毋須大驚小怪。這想法除了自欺欺人,還漠視新加坡與香港相比,匯率及利率均具彈性,更好地適應經濟變化。在未來十年,香港會否繼續像過去般墨守成規等運到?抑或嘗試穩中求變,發展多元經濟,扭轉產業失衡,為人才創造更多向上流動機會呢?如不想香港變得愈來愈不重要,作何選擇已清楚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