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發布了一份由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銀聯合撰寫的報告。報告建議,中國應進行全面的經濟改革,其中涉及到深化國企改革問題,但並未提出私有化的主張。在形成初步報告後,財政部曾發文至各部委會簽,教育部、衞生部,只有國資委提出強烈反對意見。據佐利克介紹,世銀的這項研究是由財政部牽頭,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得以成文。
筆者認為,保護國有企業、改造國有企業,以及國有民營並非是三個衝突性的問題,保護國有企業不是保護國有利益集團,而是從產業的角度,對從事新型製造、裝備工業、電子、生物、精密儀器等掌握高端技術的國企進行保護,就如同美國對通用集團的保護。改造國企,改造的是舊制度,國企民營是要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
中國國企的產權制度改革搞了二十年,現在居然有人提出質疑,我認為居心叵測,難道要讓改革走回頭路嗎?
國企不改革,中國沒出路。三桶油、國家電力、電網、鐵路、航空、金融,每年消耗掉的本屬於全國百姓的資產權益,不計其數。他們敢這麼幹,因為他們所理解的國企、國有控股或單一國有資本,是自己企業內部的權益,而不是全社會的權益,所以貪腐、浪費、內耗、不計成本投資,形象工程都已有制度基礎。
一些人總希望拿前蘇聯解體時,官府資產瞬間變為寡頭資產來警示中國的國企改革,這是片面的。葉利欽的休克式改革,是在國內反腐、反官僚、國企改革幾乎沒有啟動下,一步完成的,所以蘇聯解體後的官員變身寡頭在所難免。由此,中國的政治進步,必須要率先完成國企改革,私有化僅是一種重要手段,當然還有其他多種路徑。
私有化不是萬能的,從公有到私有的轉換成本也非常巨大,普通職工的資本權益很難保證。但是,如果不選擇一些領域和企業進行私有化或產權多元化,企業職工幾乎就喪失了所有個人資產權益,就像企業內,領導喝茅台,職工喝白開水。至今國企的生存和發展在改革中,一部分靠市場,更多的來自國家對國企的特惠政策,包括銀行信貸和資源佔有等多個方面。
中國在經歷三十年發展後,經濟高速增長已基本耗盡了當年出台的所有改革紅利。當高速增長與結構矛盾日趨尖銳,社會財富增長與老百姓收入非對稱加劇,轉變發展方式與干預主義相互牴觸成為重要社會經濟問題的時候,進一步擴大改革的範圍和領域,強化對重點問題的改革深度,勇敢地觸及頂層改革的禁區,將成為下屆政府不可迴避的重大挑戰。
面對諸多問題,以及各類問題所存在的不確定性,我在對時事進行大量分析與判斷後認為,新一屆政府可能會在以下方面打出頭三拳:第一拳是反壟斷(為實現市場化去炸碉堡),第二拳是啟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削番、弱化利益集團、政治體制改革做探雷器),第三拳是增加財政負債,維持適度通貨膨脹,來提速百姓收入倍增計劃。此三拳,一拳比一拳難出手,但是不出手,中國的改革就可能就此止步不前。
國家發改委體改所研究員 史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