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看空」中國的投資者又多了一項「鐵證」,內地昨天公布,二月份外商直接投資(FDI)的實際使用金額只有約七十七億美元,按年下跌百分之零點九,是自去年十一月以來,連續第四個月出現按年收縮。在中國經濟增長減速之際,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又不振,難免令人擔心投資環境不斷惡化。其實,外商投資忍手未必是壞事,甚至可以說是正合時宜。
內地的外商直接投資出現連續多個月收縮,對上一次要追溯金融海嘯高峰期,從二○○八年十月開始直到二○○九年七月,跌足十個月。不過,就算是個別跌幅非常大的月份,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也有七、八十億美元,因此暫時無必要大驚小怪。再者今年首兩個月,來自亞洲十個國家或地區,以及來自美國的外資均有上升,唯獨歐洲資金顯著萎縮,情況並非一面倒。
那麼為何說正合時宜呢?內地當局常說,經濟增長減速是政府主動促成的,目的是轉變增長模式,減少依靠投資帶動,避免出現資產泡沫、重複建設、浪費資源等。根據統計,外商投資於製造業及房地產的資金佔整體約七成,既然內地講明要壓縮固定資產投資,並且繼續執行嚴厲的樓市調控,外商減少在這些環節投資,屬意料中事。
另一方面,到內地直接投資的外商,背後動機向來有很多,有從事技術轉移的,有變相給予內地企業貸款的,當然亦少不了以投資為名從事投機的,其中炒賣物業及炒人民幣升值甚為普遍。按照以往的經驗,當人民幣升值預期高漲時,外商直接投資亦會同步增加。可是現時升值預期顯著降溫,匯率甚至有可能已到達均衡水平,純粹博升值的外商資金退場,便不應令人意外。
事實上,外商直接投資就算持續多個月負增長,對經濟也不見得會造成嚴重傷害,因為內地根本不缺資金。以去年為例,官方公布的社會融資總規模接近十三萬億元人民幣,而全年累計的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只不過約七千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大概半成而已,資金缺口不難填補,反而正好為優化市場結構和投資環境去蕪存菁。
很多企業到中國投資,會同時帶來新技術及新管理方式,對提升內地的經濟質量有幫助,未來在招商引資時,應該更加小心選擇,切勿像以往一概來者不拒。此外,今年內地的外貿順差縮水甚至間歇性出現逆差已成為市場共識,再加上外商直接投資可能不像以往熾熱,意味着困擾多時的貿易及資本項目「雙順差」有望改善,人民幣升值壓力得以紓緩,可提供喘息機會讓企業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