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通脹止跌回升,一月份按年升幅達百分之四點五。由於今年一月剛好是農曆新年,人人趕辦年貨必會把物價推升,但通脹仍然比市場預期為高,令很多分析員跌眼鏡。投資者面對通脹「超預期」,即時反應是認為人民銀行短期內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機會大減。不過,農曆新年對通脹數據造成的干擾早就人所共知,而且年年如是,如果人行依然不願鬆手,應該另有別情,是經濟未夠差。
對於通脹回升實在毋須大驚小怪,因為幅度不特別誇張,只要把去年包含農曆新年的二月份與今年一月份作比較,便很清楚。食品價格在當月的按年升幅,今年是百分之十點五,去年是百分之十一;至於按月升幅,今年是百分之四點二,去年是百分之三點七。在非食品價格方面的按年升幅,今年是百分之一點八,去年是百分之二點三;按月升幅今年是百分之零點二,去年是百分之零點一。
由此可見,食品漲價是推高上月通脹的主力,與以往農曆新年期間無大差異,非食品類則通脹壓力不大。通脹止跌回升實屬季節性因素及農曆新年在不相同月份,比較基數有差異所致。那麼未來通脹走勢又如何呢?二月份肯定會顯著回落,這同樣是基數效應使然。至於往後幾個月,從領先指標「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可見端倪,這指數在一月份按年上升百分之零點七,按月則跌百分之零點一,預示着通脹回升的壓力不大。
如果趨勢不變,人行稍為放鬆銀根應是順理成章。不過,從上月的通脹數據中,有些現象值得留意,可能會對貨幣政策帶來微妙影響。外界常說中國經濟正面對大幅放緩的危險,可是看看食品漲價的幅度,民眾購買力似乎未受影響,若然不是人人爭着買,零售商又怎敢大幅加價呢?實體經濟看來不如一些人所想的那麼悲觀。
內地上季經濟仍有百分之八點九的增長,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連續兩個月高於盛衰分界,顯示經濟未出現硬着陸,相信正是這原因,令人行不急於調整貨幣政策,甚至有時間再觀察通脹變化,謀定後動也未遲。不過,觀乎上月非食品類或服務類的價格變化,在農曆新年前的旺季還是動不起來,甚至比去年更弱,與食無關的經濟環節是否真的那麼強勁,是令人不無擔心的。
宏觀政策應該有前瞻性及引導性,並且走在實體經濟的最前面,才能及時發揮作用,避免經濟大起大落。相反,如果政策一味與數據亦步亦趨,甚至滯後,便會失去引導經濟達致平穩發展的功能。在通脹壓力紓緩下,仍然不肯鬆一鬆銀根,無異於拿經濟作賭注,賭一賭人行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