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金融市場或經濟許多問題,都是與利率非市場化有關。比如銀行「暴利」的問題,就是政府對利率管制的結果;而內地房地產能夠暴利近十幾年,就是政府通過利率管制,給住房市場投機炒作過度優惠利率,而導致投機炒作盛行;還有內地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盛行,股市萎縮無不是與內地金融市場價格機制不健全有關;而民間高利貸盛行,也是與利率雙軌有關等。
如果不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不形成有效的價格機制,內地金融市場要持續健康發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利率市場化,是當前中國金融改革最重要突破口。
首先,金融市場交易的是信用,銀行是給信用的風險定價。只不過,不同融資方式,採取不同信用風險定價工具而已。
中國金融沒有有效的價格形成機制,其信用是無法通過市場來形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金融市場的信用只能來自政府,由政府隱性擔保。
過度使用這種信用就成為必然,因為能夠把過度使用信用的收益歸自己,而成本則讓整個社會或他人來承擔,更容易形成偏向高風險投資。在這種情況下,過度使用信用成了中國金融市場的常態。
其次,因金融市場沒有有效的價格形成機制,也讓內地貨幣政策失效,或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失靈。與其他國家的不同,中國基準利率是銀行一年期的存貸款利率,而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基準利率是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前者是借貸者之間的直接利率,後者則是借貸者之間經過多次轉換的間接利率。
由於內地央行管制的是借貸者的直接利率,而在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下,這種利率就是對借貸者直接定價。表面上看,當前內地金融其他利率是由市場來定價,但當佔主導地位的利率是由政府來定價時,那麼整個金融市場以政府管制下基準利率定價,必然導致價格機制嚴重扭曲。
當央行的基準利率是對借貸直接定價時,這不僅讓銀行完全喪失自主性,內地銀行不是根據風險定價來調整其貸款行為,而是通過信用擴張的方式,來增加其競爭力。
對於央行來說,其貨幣政策不是根據市場資金供求關係來調整,而是取決於央行的主觀意志與利益偏好。這就是為何,央行貨幣政策傾向於數量工具,把存款準備金率上升到21%以上,但很少使用價格工具。
央行這樣的貨幣政策,不僅造成實體經濟嚴重的信貸擠出效應,也造成內地影子銀行盛行、民間高利貸氾濫等現象。這些現象看上去是內地金融市場不成熟,實際上是金融市場價格機制扭曲,而導致內地貨幣政策失效的結果。
第三,內地金融市場價格機制扭曲,不僅導致金融資源配置嚴重失去效率,也是近幾年整個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根源。政府為了便利地過度使用現有金融體系,自然把金融市場看作是最為便利的財富分配與轉移機制。這些年政府不僅把基準利率調整到歷史最低水平,而且長時間保持居民存款的負利率。
可以看到,從○八年十一月起到去年底,銀行信貸過度增長了近28萬億元。但是大量流出的信貸,不是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流向高風險的各種資產。特別是流向把價格炒得極高的住房市場。表面上GDP上升了,但是通過這種高房價方式,則讓整個市場的財富流向少數人手中。
長期的負利率不僅導致金融市場價格進一步扭曲(如民間高利貸盛行、影子銀行氾濫),而且也導致對存款人收益嚴重掠奪(如以去年負利率為2.2%計算,居民存款收益達7,000億元之多),內地居民消費嚴重擠出。
還有,政府對銀行利率的嚴重管制,使得內地銀行體質無法增強。可以說,當前利率管制政策,看上去政府所管制的利率只有基準利率,即管制銀行的一年期存貸款利率,並實行設限管理。如果不改變當前銀行利率管制模式,不僅讓內地銀行可「不勞而獲」,其市場有效競爭無法形成,而且該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將來也成為內地金融改革或利率市場化的最大障礙。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