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昨天一口氣公布三幅住宅用地的招標結果,成績令人失望,卻不令人意外。在三幅地皮中,以西鐵荃灣西站灣畔項目的規模最大,結果流標收場;毗連的城畔項目以低於市場預期下限的二十六億元賣出;至於將軍澳住宅地的成交價,僅僅符合市場預期。這三幅均是政府主動推售的地皮,有限呎或限量條款,在持續不斷的壓抑樓市措施下,果然未見其利先見其弊。
過去我們多次指出,對於住宅土地供應長期短缺,樓價不斷上升,政府多年來無動於衷,一副闊佬懶理的態度,及至民怨沸騰才後知後覺,匆匆來個政策急轉彎。可惜這個時候往往是上升周期快到尾聲,市況即將見頂逆轉之時,用來抗衡樓價上升周期的所謂逆周期措施,在經濟周期掉頭向下時變成順周期措施,不但幫倒忙,還會落井下石。
政府為壓抑樓市而推出的土地新政策有三招。首先,由去年初開始大幅增加主動賣地數量,彌補多年來的不足。其次,大部分住宅地皮屬限呎或限量,興建更多中小型單位。第三,以招標取代拍賣,避免搶高地價。這三招從技術角度來看,各自並無不妥,可是遲來的出招遇上經濟由盛轉衰,市場資金由鬆變緊,買家心態由樂觀變悲觀,疊加起來的威力巨大,壓抑樓市隨時變成推冧市。
以將軍澳為例,在二○一○年二月拍賣的市中心住宅地皮,以每呎樓面地價四千六百多元的市場預期上限賣出。到去年九月,拍賣毗連的住宅地皮,由於加入限量條款,只能以每呎樓面地價三千九百多元賣出,低於市場估值下限。至於昨天公布招標結果的另一幅毗連限量地,每呎樓面地價進一步降至三千八百多元,由於市場早就把估值降低,才勉強符合預期。政府改變政策壓市可以說超標完成,但同時亦犧牲了社會成本。
政府自己「頂爛市」,由於賣地數量大增,整體收入自然增加,但每幅地皮單獨計算的收益肯定縮水,政府官員常說土地資源珍貴,賣一幅少一幅,又算不算賤賣、浪費資源呢?此外,市民的損失同樣巨大,置業人士如果是眼見政府無能,才咬緊牙關入市,結果因為政策急轉彎而被綁,是否只能歸咎他們眼光差呢?可以預期負資產宗數將會增加,不斷蒸發社會財富。
樓價遠超市民的負擔能力肯定不健康,以土地及房屋政策加以糾正是必須的,但過程應是長期性及循序漸進,不應一時坐視、一時又急就章,而且要因時制宜及具前瞻性,到水尾才出手便太遲。目前的賣地政策,必須考慮到經濟周期已經逆轉,否則將會再次落後於形勢,成事不足敗事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