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踏進一二年,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來年的經濟表現對全球經濟的走向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經濟在去年下半年的增長已明顯放緩,但今次的放緩比以前來得更為明顯,大部分宏觀經濟指標皆向下調整。摩根大通的研究報告預計中國去年第四季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 將由第三季的9.1 %下調至8.1 %。
雖然一一年全年GDP的增長有望維持在9%的水平,但今年首兩季的GDP增長極有可能低於8%。這種較保守的估算並非過分悲觀,中國出口在去年第三季開始已明顯放緩,去年九月的出口增長由八月份的24.5%大幅下滑至17.1%,而同期的貿易順差亦相應減少12.4%,在歐美經濟保持呆滯的大前提下,去年第四季至今年第一季出口表現極大可能再向下調整。出口減慢將令內地製造業生產進一步萎縮,由去年七月開始,內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標(PMI)一直處於50的水平以下,十一月份更錄得47.7,此數字為○九年三月至今的最低水平。
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中國經濟的火車頭,但其增長自○九年開始亦已逐步調低,○九年固定投資年增長達30%,到一○年已減慢至23.8%,去年估計亦只能維持24%左右,中央為了避免產能過剩及低效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在今年很有可能再度調低至20%。
與此同時,外資流入中國自去年底已明顯減慢,去年十一月外資流入與前年同期相比,大幅減少近10%,為28個月以來最低數字。中央及內地學者多次提出應大力刺激內需抵禦全球經濟不穩帶來的衝擊,但從以上的分析和數字顯示,中國經濟在今年上半年下調的機會相當大,工資和就業很難避免也要向下調整,中央要有效刺激內需並非易事。
有內地學者及分析認為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年代已接近尾聲。縱然如此,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不必過分悲觀。首先,任何經濟體都不能避過經濟周期的起與落,當全球經濟低迷的大前提下,中國亦難獨善其身。
但細心觀察,不難發覺中國在○八及○九年的GDP增長,依然高達9.6%及9.2%,反映中國經濟的抗跌力相當不俗。
另外,筆者已多次提出,任何逐漸成熟的經濟體,應由「量」的增長轉變為「質」的增長。短期經濟調整不足為懼,但最重要的是中國長遠並不能透過低成本(包括勞動、土地及資源)推動經濟增長,長遠的競爭優勢取決於國內的人才培訓、科研水平、產品質量監控、企業管治水平及法治環境等因素。要保持長遠的經濟增長和發展,這些因素不可或缺。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科院經濟學課程主任 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