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區是港商最集中的地區。近來歐債風波令海外定單持續下跌,原材料、土地、人力成本持續上漲,港資廠已經經營維艱。加上內地政府近年推行的「產業轉移」政策,令營商環境進一步惡化,七萬餘家工廠倒閉。當局若不及時改變政策,倒閉潮將進一步惡化,經濟損失難以挽回。
隨着經濟發展,繁華的珠三角出現土地資源緊張、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外來人口眾多導致治安、交通問題突出等,種種負面影響。一些地方政府希望將人手密集、產效低下的低端製造產業遷離;收回土地,降低污染,為高新科技工業騰出空間。低端工業遷至貧窮農業區,又可以帶動當地致富,一舉兩得。
於是各地政府對低端工廠態度轉變,取消當初招商時在土地、廠房、稅務上的優惠,拒絕貸款,甚至加收各種費用,以及限水限電等,逼迫工廠遷走。加上歐美經濟衰退,人力、土地成本持續上漲等,珠三角工廠出現倒閉潮。據廣東省政府公布數據,三年來低端工廠外遷近六千家,關停併轉七萬餘家。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灝預測,未來一年珠三角可能有超過30%、再有約萬八家港企被迫結業。
各種產業鏈相互依存,促成地方經濟發展,牽一髮而動全身。製造環節遷離,配套的原料市場、商品市場、就業市場大受打擊,相繼萎縮。
外遷的工廠雖然享有較低的土地優惠和稅務優惠,但生產成本並沒降下來。因為農業地區缺乏生產配套設施,無論原料採購和商品出售,都需要從外地運進運出;需要面對中國日益嚴重的交通堵塞,需要支付高昂的公路費、汽車油費,以及增設額外的污染處理系統等,造成不菲的金錢和時間成本。
最嚴重的還是人力資源缺乏問題,農業區沒有外來工雲集所形成的人力市場,只能吸納本地勞力,不僅技術工人、熟練工人嚴重缺乏,連普通工人的數量都難以保障。
政府應該首先保護已有的工業基礎不被破壞,致力幫助低端工廠優化升級,升級污染處理系統,協助工業核心區周邊地區的建設,為工業區向外擴散製造條件,然後才提供優惠政策鼓勵當地新興高科技產業發展。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