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反壟斷領域,中國做出了一系列舉措,如對藥價壟斷的整治,對電訊互聯互通的調查等。但是,不論決策層面還是學界層面,均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中國反壟斷,究竟應從何處下手,從哪一個領域先開刀。
最新媒體報道,國資委表示,石油、石化、電網、通訊屬於公益型國家企業。國資委是不是也是公益性機構呢?這些所謂的公益性企業,賺着人民的錢,獨佔國家最優資源,如果再打着公益的旗號,真的比其他壟斷部門更加可怕,更加冠冕堂皇地壟斷。事實上,世界上就沒有公益性的壟斷企業!
不久前,針對發改委對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在互聯互通方面壟斷的調查,代表廣電的央視和代表工信部的《人民郵電報》展開大辯論,這樣的事情此前幾乎沒有發生過。不管兩者此番是否代表自己的上級主管部門來爭論,都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在中國,任何壟斷部門背後都擁有自己的利益集團和利益保護者。
可見,打破壟斷和反壟斷不是一般性的改革。我在電訊領域研究了十多年,介入了許多事件的研究和討論,還是有一點發言權的。
關於互聯互通問題,十年前就在研究解決方案,電訊重組後更是加大了互聯互通的監管力度。但為甚麼作用不大?為甚麼監管難以到位,關鍵不是電訊企業的問題,而是國有壟斷體制的問題。
電訊、石油、鐵路、廣電、航空等都是國有體系的親兒子,其中,中電信、聯通、中移動都是一脈血親,左手如何監管右手?靠一次調查能解決根本問題嗎?按下葫蘆浮起瓢。最令人擔心的是,反壟斷演變成為部門利益之爭!
電訊業存在壟斷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這種壟斷對市場和消費者利益產生很大的破壞性。但是,反壟斷的切入點是否要從電訊領域開始,是現在最大的疑問。此外,對壟斷的調查以往也有,為甚麼單單這次被媒體炒作得轟轟烈烈。我認為,反壟斷一定要找到有效的突破點,至少拿電訊開刀是一個不痛不癢的做法。
今年以來,年初的南方電荒,下半年的柴油短缺,十月份上網電價和煤電價格的上調,以及正在等待聽證的居民用電梯級定價方案的背後,都存在着嚴重的壟斷集團的利益問題。特別是這幾天有關部門認定電力、電訊、石油等屬於公益性企業,更使反壟斷變得雲山霧罩。
從中國改革的進程看,經濟領域大部分改革均已完成,對壟斷領域的改革,無疑是當前的最大挑戰。在諸多壟斷領域如何選擇破冰之道,是需要認真對待的。
今天改革最大的困境幾乎都集中在壟斷領域,不打破壟斷性央企對市場的干預和獨佔,中國就不可能實現資源分配的優化,也不可能推動整體市場向有效競爭的轉變。沒有政治體制的配套改革,壟斷行業就很難破冰,同樣不消除壟斷央企對資源的獨霸,政治體制改革也就寸步難行。
國家發改委體改所研究員史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