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基金今年第三季投資勁蝕四百零八億元,差不多把上半年賺回來的一鋪清袋「蝕到眼凸」,成為近十一年來表現第二差的季度,僅次於金融海嘯的○八年第三季。金管局總裁在公開場合總愛侃侃而談,綜論環球經濟大勢,不時警告市場有風險,處處顯露先見之明。可是把這些「警世良言」與外匯基金投資表現比較,真是「講就兇狠、做就衰梗」。
回看今年七月公布外匯基金上半年投資表現時,金管局的新聞稿便大篇幅引述總裁說下半年投資環境相當複雜,美國經濟復甦緩慢,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沒有改善,新興市場則面對資金流向和經濟表現不穩定,結論是外匯、股票及債券市場都有可能出現大波動,因此會繼續小心審慎管理外匯基金。這一番話讓人感覺金管局應該早有準備,但結果是上季回報慘不忍睹,十足毫無防備、束手捱打一樣。
當然,有人會說外匯基金的債券投資回報仍然可觀,上季收益達四百六十二億元,不是正好發揮分散風險的作用,抵銷部分投資虧損嗎?這完全是假象,亦非有意為之。在聯繫匯率制度下,外匯基金別無選擇要買重美國國債,屬不由自主的被動投資,在約二萬四千億元的外匯基金中,估計佔比達七成半。由於碰上歐債危機惡化令美債變成避險天堂,把債價推高,外匯基金可搭順風車坐享其成。
相反,資產組合中的香港股票、海外股票及另類投資,性質上算是金管局主動出擊之作,結果如何?這三個類別在上季共蝕近六百七十億元,加上外匯虧損約二百億元,不但把債券投資賺回來的全部抵銷,還差點把上半年的累積收益輸光。金管局總裁在評論環球經濟及市場風險時頭頭是道,又有否指示下屬在投資組合中做相應避險呢?
由於金管局從不公開投資細節,難免令人有疑問,就是外匯基金的股票、外匯及另類投資,與整體市場相比表現如何,跑輸抑或跑贏大市?回報如此差勁,基金經理又做了甚麼風險管理,他們是否照樣可把管理費袋袋平安?金管局內有誰需要被問責?市民絕對有理由提出質問,因為外匯基金同時管理着政府數以千億元計的財政儲備,而投資回報更是每年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與港人福祉息息相關。
外匯基金的管理模式本質上就是一個養懶人的地方,每逢有意見要求撥出資源作其他用途時,金管局總會拿金融穩定作擋箭牌,不能動用一分一毫;至於給予政府的分紅,又因為採用了平均計算法,大可好天斬埋落雨柴,令外匯基金變成一盤流水帳。如果出現巨額虧損,則可歸咎市場波動,還可以加上一句「不是早就警告過嗎」?金管局一眾高薪厚祿的官員又怎會像市民一樣有切膚之痛,外匯基金自然就變成懶人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