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市場上每日充斥着各樣資訊,投資者如未經消化就作出投資決定,很容易承受不必要的風險。例如,某大電訊企業的員工,幾個月前在微博上貼文指,公司於幾個月後,就會推出某項市場追捧的產品。消息經過傳媒轉載,公司股價單日升逾5%,到了翌日,消息未有得到跟進,股價又重回消息入市前的水平。
要判別消息的真確性,有時的確不容易。投資者要自保,最好就是學識如何從消息來源評定其可信性。要籠統來作分類的話,市場資訊的來源不外乎互聯網、傳媒,以及身邊的人。
來自網上的消息,自然毋須太過認真看待。互聯網上,一個人可以有多重身份,不少人化名在網上發放消息或評論,背後動機各有不同,如果你只參考網上討論區的留言後作投資買賣,很容易出事,套用現時網上流行的一句話,對待這類消息,「認真你就輸了」。
如果消息來自傳媒呢?那你得看看消息是來自哪個傳媒,以及如何報道那個消息。例如在新聞報道中,如果出現「有傳媒報道指」或者「有外電報道指」這類字眼,即表示這宗新聞的來源,是來自其他的新聞媒體,而並非靠本身的記者採集得來,消息的可信性自然先打一個折扣。
此外,很多人也知道,官方傳媒的消息可信性最高。你想知道外國新聞,你會看BBC,至於在資訊同樣氾濫的內地,可信性最高的自然是「中央電視台」,如果你想緊貼國情,自不可錯過「中央電視台」。
要數最不可靠的消息來源,要算是身邊的人,即人云亦云。不少散戶,最鍾意聽人講「冧巴」,市旺時,最常聽到的故事,莫過如「聽講某隻細價股今個月會炒到一蚊樓上」,又或者「聽講某某公司將宣布轉型做新能源企業」。大家都是聽講,至於是聽誰講,永遠無從得知,一個消息傳了十次之後,亦可能已經完全是另一個故事。
當然,也有不少投資高手,不理市場上的消息,純粹借助股市波幅,即日鮮來賺取利潤,持股不過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在消息得到多方證實前,或股價炒到某個水平之前,已多次上車落車。這類型的短炒,投機成分極高,投資者需要高超的操盤技巧,身手和反應較一般人敏捷,並非人人能夠做到。
一般投資者,如果看到未經證實的傳聞就去作投資決定,情況就如誤信寶藥黨跌錢黨的個案,十分危險,與其道聽途說,不如提升自己的判斷能力,自行多作分析和研究。
林燕玲
作者簡介:昔日名主播,如今已從電視台財經頻道走進金融世界,現職渣打銀行認股證銷售副董事。
免責聲明
本文作者為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之僱員及金管局註冊人士,其並無持有上述股份。本文為推廣目的而編制,並非獨立研究。本文不構成任何買賣結構性產品之要約、建議或招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