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一九七八年實行改革開放之路,三十多年來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以外匯儲備為例,當年中國的外匯存底才大概一億美元左右,而到了今天,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高達三萬二千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當然,外匯儲備多少並不完全代表中國的經濟能力和發展,而且過多的外匯儲備也不一定是好事。在國家發展的路上多年來可以說是「摸着石頭過河」,一步步的走過來,到現在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投入仍重,這和眾多亞洲國家的發展類似,而新加坡政府的角色也是一個很好案例。
新加坡在剛獨立時,在小國寡民的背景下,其經濟基礎其實非常薄弱。新加坡本來是和馬來西亞連在一起,但自二戰後和馬來西亞的路愈走愈遠,到後來要自主獨立,新加坡從建國到現在都充滿憂患意識。新加坡立國初期經濟並不發達,國內市場狹小、私人資本少、投資能力極其有限,新加坡政府為了迅速發展經濟,使新加坡可以參與國際競爭,其政府決定集中全國的資源、財力和人力,直接參與創辦一批國有企業。在現在的角度看,這是一項很有趣的做法,因為新加坡的經濟自由度和香港不相伯仲,一直都是居於世界首位,不少人忽略了新加坡其實是以國有企業起家。
新加坡創立的國有企業,一般在參與兩大類業務領域:(一)涉及到國家安全穩定、或和與國計民生相關的產業,這些包括電力、煤氣、水務、博彩等行業;(二)未來國家競爭力所在的行業,這些行業由於未來前景不甚明朗,或是初期風險較大,民間資本往往不願意投資,所以國家便擔負起發展的任務,出資設立企業。
以一九七四年成立的淡馬錫控股公司為例,這是一家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公司,新加坡財政部擁有其100%的股權,在新加坡最大的10家企業中,淡馬錫便涉足了7家。淡馬錫掌控了包括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海皇航運、新加坡電力、吉寶集團和萊佛士飯店等幾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營業額最大的企業,單單是上述企業的產值,已佔了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以上。有國外媒體曾經估算,淡馬錫所持有的股票市值,佔了整個新加坡股市的近五成,淡馬錫可以說是主宰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 。
淡馬錫名義上是私人企業,但實際上是國家資本,擁有權在國家,可是因為其只是資本投資的公司,和中國的國企也不相同。淡馬錫在新加坡經濟中的地位,也顯示了國家投資新加坡的重要地位。
淡馬錫不是上市公司,所以在資訊披露上沒有上市公司的嚴謹,但在不同場合中,淡馬錫的主管人員都肯定了淡馬錫為新加坡GDP帶來的貢獻,加上淡馬錫的持股數量,可以這樣的推斷,新加坡是以淡馬錫來作投資工具,以傾國之力來扶持特定企業的發展。
通過新加坡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經濟騰飛的初期,因為資金有限,國家重點發展部分產業,並通過政策上的優惠扶持某些國營企業或者大型財團,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這種發展模式是有其道理,而現在中國某程度上就是在重複這樣的經歷。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蘇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