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危機禍香江 保經濟勿得把口

雖然本港第三季經濟數據還未公布,但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已心知不妙,早就放風說增長將進一步放緩。原因不用多說,正是三大問題拖香港經濟後腿,分別是歐債危機、美國經濟停滯及中國增長減速。上周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外界均期望各國領袖至少能就部分經濟難題找出解救方法,可惜願望落空,難怪有份出席會議的財金官員回來後,急不及待說本港明年的前景不容樂觀。

究竟怎樣不樂觀?財金官員沒有詳說,惟有由我們幫手加些註腳。峰會認為要推動全球經濟均衡增長,發達國或赤字國民眾必須增加儲蓄,新興國或盈餘國民眾必須增加消費,而發達國更要採取措施恢復金融市場信心。如果能夠做到,前景應會好一點,但峰會既然被形容為一事無成,把上述的目標反過來看,也就不難預計到有甚麼後果。

以歐美為首的發達國財政赤字和負債驚人,民眾不用教,也會儲錢自保,消費需求將大減。以中國、巴西等為代表的新興國,目前仍無意徹底放棄緊縮政策,內部需求不會突然大增。由於各方都不願帶頭填補全球需求缺口,反映在貿易上便是進出口萎縮。香港作為貿易樞紐已經大受影響,八月份出口收縮只屬開始,未來會更差,由於外貿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影響極大。

此外,歐美無力恢復金融市場信心,將會加速「金融去槓桿化」,即是「落雨收遮、現金為王」。在這情況下,就算全球主要央行繼續放水,金融機構都會把資金囤積起來,不輕易借出去,又或只借給願意支付更高利息的客戶。這現象亦已在香港出現,銀行紛紛上調貸款利率兼收緊審批,最明顯例子便是對按揭生意的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而資產價格也會頓失支持,樓價向下調整便是市場去槓桿化的冰山一角。

看目前的市面情況,或許有人會說仍感覺不到前景那麼惡劣,這是因為失業率、工資、通脹、租金等均存在剛性或滯後性,正如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不是說停便停。不過,反應較快的經濟環節其實早已起了變化,例如物業負資產個案,便在短時間內由幾十宗激增至千六宗,又例如很多金融機構正着手裁員,經濟轉壞已兵臨城下。

各國未能就促進經濟均衡增長達致任何成果,香港經濟的幾大支柱受正面衝擊只屬遲早問題。財金官員一早放風,似乎想表現出有先見之明,實情是歐美危機禍延香港早已路人皆見,所以最重要並非喊驚,而是有方法應付很快到來的風暴,需要以整套貨幣及財政政策填補增長缺口,不能只靠把口,可是看特區政府的往績,實在不敢有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