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經濟滿布陰霾,面對前景極不明朗,普遍心態是積穀防饑,工商企業亦沒有例外。在股票市場,上市公司儲糧的方法,離不開以股本集資,進行配股或供股,因而出現大大小小的「抽水潮」。股民對於這些抽水行動,即時反應通常有較多顧慮,例如擔心大規模配股會令本身的利益被攤薄,大規模供股則有被迫加碼買股票的感覺,屬人之常情,但實際並不必然一面倒負面,最重要是看集資時機和用途,從中能看到不少微言大義。
市場的傳統智慧多認為,大型抽水潮起,往往是見頂先兆。上市公司透過股本集資,無論配股或供股,最終能夠籌得多少錢,決定性因素是股價,自然愈高愈好,能夠「摸頂」則更理想。管理層對公司的營運最了解,對市場環境變化最敏感,能在大市回落前一刻抽水是最高境界,所以視此為見頂訊號並非毫無道理。由此類推,選擇現在抽水,是否預示大市反彈已告終呢?
在股本融資以外,借錢是企業最常採用的融資途徑,好處是利用「財務槓桿」錢搵錢,提升股本回報。不過,借錢要付利息,到期要還,更要看銀行是否支持。可是本港銀行經常被當局要求減慢信貸增長,內地銀行早已奉命關水喉,歐美銀行則自身難保,要留錢填補資本虧損缺口。換言之,就算現在借得到,幾年後能否再融資仍未可知,不如向股東伸手,這算不算信貸緊縮重臨的警號呢?
不妨再看集資用途。在金融海嘯期間,最轟動的是歐美銀行業供股集資潮,自認未受次按危機致命打擊的龍頭銀行滙控,亦要世紀大供股,趕緊增資抗逆。又例如內銀供股潮,原因也是資本充足率告急所致。這些旨在救急的抽水行動,股民看在眼內,肯定憂多於喜,難怪有人說當時真的是忍着淚供股。可惜現在不少銀行仍有補充資本的需要,隨時再供股。
那麼供股集資用於發展業務,為將來大展拳腳做準備,又如何呢?同樣很難說必定會一帆風順。以內地房地產市場為例,業界及專家均預期即將出現大調整,行業將會大洗牌、汰弱留強,意味着經營環境將十分困難,就連強者亦要捱一段苦日子,稍有差池更可能淪為被淘汰的一方。雖然將來充滿機會,面前卻肯定是驚濤駭浪。
在經濟未穩定之前,很多企業都明言減慢投資,預留資源過冬,普羅股民的心態何嘗不是,遇上供股集資,心情難免忐忑,未必人人會接受。因此,企業更加要注意維持良好的投資者關係,對集資用途多做詳細解釋,適時公布未來發展大計,才能消除小股東的疑慮,達至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