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對國際證券交易所購併潑冷水的港交所,今年六月主動提出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及南非等「金磚國」的六家交易所組成聯盟,短短幾個月便成事,被市場形容為開創交易所合作的新模式。不過,掃興都要講句,港交所只是在機緣巧合下,奉命擔當這個金磚股市大聯盟的發起人,但無論如何,都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發展。
為何說是奉命行事呢?今年四月在中國海南舉行的金磚國峰會上,五國領袖聯合發表「三亞宣言」明確提出,要加強在金融及貿易領域的多邊合作,包括在資本市場層面上探討投資產品互相掛牌、發行債券及企業上市等。由於中國股市在未來一段時間,也不會對外資全面開放,順理成章由港交所作為聯盟成立初期的中國代表,按照金磚國早已定出的合作路線圖行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合作的第一階段先推出各地主要股市指數衍生產品互掛,並且以當地貨幣報價,絕非忽發奇想之作。金磚國的資本市場開放程度差異很大,香港基本上沒有甚麼管制,但印度的資本管制則相對嚴格。由於五個市場的指數衍生工具發展較成熟和交投活躍,推出這類產品的技術困難應該較少,以本幣報價則可避開外匯兌換的規管及風險,明顯是有備而來。
有國際評論指出,美國芝加哥交易所集團亦早已有很多指數衍生工具,被安排在新興市場掛牌買賣,因而認為金磚國聯盟並非甚麼創舉,這顯然犯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謬誤。當然,新產品推出初期,或許只會被視為讓金磚國的投資者,在歐美等傳統市場以外多一個更具增長空間的選擇,促進新興市場之間互相投資,實際不只於此。
金磚國擴大影響力,志在與歐美平起平坐,資本市場合作只是整體戰略的一部分,其他還有貿易層面的進出口便利化,推廣用本幣做貿易結算,以及中央銀行貨幣互換等,當各項計劃推進到一定程度,便會衍生直接投資及資金回流等需求,推動更多企業發債及招股上市,香港對這個發展過程肯定駕輕就熟。港交所說未來還有第二及第三階段的產品開發,自然不是信口開河。
雖然金磚市場的潛力有目共睹,但機會之窗不會永遠為香港打開。正如一些來港上市的金磚國企業明言,真正目標是內地,只是暫時不得其門而入。不過,也毋須太灰心,既然要暫時找港交所做代表,反映有些事情是內地交易所沒法做得到,香港更應抓緊時機,打造成金磚市場不可或缺的交易平台,便會大大減低投資者「轉場」的可能性。換言之,機會或許一瞬即逝,卻並非無法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