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期的通脹率連升3個月及創新高後,終於在8月份稍為回落至6.2%,反映當局打擊通脹的措施漸見成效。然而,在新興市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持續增長及工資上揚下,以中國為首的一眾新興國家的通脹率亦難以下跌至昔日的平均水平。
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即使於八月份回落至6.2%,仍遠高於二○○○年以來的平均2.1%。而通脹情況更為熾熱的印度,八月份的CPI亦錄得9.8%的升幅,大幅度地拋離二○○○年以來的6.2%水平。其實中印兩國已透過不同措施遏抑物價,自去年十月以來,中國連續加息5次及增加存款準備金率9次;而印度更自去年三月以來加息共11次。究竟目前新興國家的通脹率仍然高企的原因是甚麼?
糧食及能源價格上漲是新興市場通脹升溫的主要關鍵,由二○一○年六月至二○一一年五月底,一年之間油價已上升了36%,布蘭特期油更一度升破110美元一桶,同期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全球糧食價格則大升了38%。
對於新興市場的民眾來說,糧食一直是他們的最大開支。金磚四國中的印度及中國,糧食便分別佔其收入的45%及30%;然而在已發展國家,這比率僅為15%左右。可見,新興國家的通脹問題因食品價格高企亦較成熟國家嚴重。
食品價格的升幅,是否能夠控制?觀乎目前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狀況,對於各類資產的消耗與日俱增,以及糧食和能源價格因經濟結構性的轉變,即使在短期內有所調整,長期的上升趨勢相信亦難以逆轉。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今年新興國家的GDP增長將達6.5%,同期成熟國家僅有2.4%。而新興市場的通脹預計亦達6.9%,後者僅2.2%,反映經濟增長與通脹率的水平同步。不少亞洲國家的工資持續上升,在中國最新的五年計劃之中,當局便承諾每年最少有13%的工資增長,這或會令當地的通脹持續一段時間。市場預期在中國、印度、巴西及印尼這些合共佔全球人口43%,但人均GDP仍僅為每年9,000美元的新興國家的需求帶動下,不論是硬商品(如石油、煤)或軟商品(如大豆、玉米及肉類)的增長動力仍然強勁。
在通脹持續升勢下,投資於農產企業亦不失為抗通脹的方法之一。全球糧食需求殷切,導致農產品價格持續上升,預期將帶動整個產業鏈需求,例如農業生產設備、化肥生產商以及有成本轉嫁能力的糧食供應商等。總括來說,若投資者想從農產企業中尋找機遇、並分散投資風險的話,可考慮全球農業相關基金以分散投資於不同國家,從而達至地域分散的效果,兼受惠於農產品價格的升幅。
首域投資全球農業基金聯席基金經理
麥慧思 (Skye Macpherson )